分享

以运动为中心的建筑设计策略和方法

 潇湘水云上居 2019-08-09

引言

这是一个随地、随时充斥食物诱惑的时代,这是一个胖人比瘦人多的时代——人们在如此便利地享受、享用、沉醉、沉迷于各类美味食物的同时,不知不觉间,肥胖已然“成风”,肥胖已悄然“侵入”。

对于全球范围,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数字统计,2016年,逾19亿18岁(含)以上成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39%的18岁及以上成人(男性39%,女性40%)超重。在中国,基于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Lancent Medical Journal)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其中男性4320万,女性4640万。该年,中国的肥胖人数超越美国,正式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肥胖人口中16.3%的男性和14.2%的女性为中国人。

众所周知,人在室内空间的时间占全天至少80%。建筑环境为人提供生活、工作、休息等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行为、运动和体态。对于减脂和运动相关的建筑,莫过于专业型的场与馆,如运动场、游泳馆、各种球类场馆、健身馆等。此类型建筑通常需要人们腾挤出时间并在此时间、此空间内进行运动;且有时,因此类场馆距离较远,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人们的运动积极性和持久性。因此,为更好将运动便利化、常态化,则需发力于常规型建筑,并着眼于相关设计和配套。

一、关于肥胖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肥胖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引起、并对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从医学角度,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它不是指单纯的体重增加,而是体内脂肪组织积蓄过剩的状态。

超重和肥胖影响外在的形体美,还会带来关节软组织损伤而造成生活不便。然而,更需要我们正视和重视的是,超重和肥胖会导致种种严重的健康后果:

-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 肥胖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 肥胖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 肥胖增加癌症发生的危险性

二、以运动为中心的建筑设计

常规类型建筑(如住区、办公建筑等)中进行侧重于运动的设计策略,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对于主动式策略,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硬件设施和配套,如场地中设置活动场地并配置运动相关设施;对于被动式策略,其侧重于设计理念和细节要素增加运动的机会。以下,将从建筑相关的不同空间入手,介绍不同策略下以运动为核心的相关建筑设计及措施:

1建筑外场地

对于常规类型建筑,住区、社区类建筑通常有较大的室外场地环境,主要通过主动式策略建构利于人们运动的场所和环境。

1.1有氧步道

有氧步道是供人们行走、跑步等体育活动的专门道路,此道路也可进行轮滑、自行车骑行等体育活动。总体上,设计时需要根据其自身条件和特点,规划流畅且连贯的步道路径,合理布置沿途配套设施。

如有条件,单独设置有氧步道,且不得兼做或挤占人行道和其他运动场地。步道宽度应不少于1 m,是两股人流并行的最低宽度。步道的坡度不应超15°。除步道外的人行道应剩余至少1m的宽度,以便普通人行的方便。健身步道应基本连续,允许不超过两处横穿场地内车行道,但需设置明显的人行标识,以保证健身步道的通畅和安全。

地面材料方面,需采用弹性减振、防滑和环保的材料,如塑胶、彩色陶粒等。如采用塑胶材料,应选择无毒无害、耐老化和抗紫外线的产品,步道和周边地面宜有明显的路面颜色和材质区别。

步道路面及周边宜设有引导标识,标明行进距离和消耗热量;同时,可在步道两侧设健康知识标识,针对不同人群设置相应的步行时间、心率等自我监测方法和健身指引,传播健康知识。

步道周边可设置相关的健身设施,如压腿杆等拉伸器材等热身设施,设置休息座椅,种植行道树遮阴,还可设置艺术雕塑丰富沿途景观。考虑运动过程中的补水,可设置固定取水设施,如饮水台、饮水机、饮料贩卖机等。同时,为喜欢夜跑的人员,进行步道旁或结合步道的夜跑照明设计,确保无眩光影响和夜跑安全。

社区有氧步道范例(图左和图右)

1.2 健身运动区

室外运动区应相对独立,且区域内无障碍设施完善,面积不应小于20㎡。运动场地可以用来放置健身器材,也可以进行其他类型的健身活动,如健身操等。室外运动场地的位置应避免噪声扰民,并根据运动类型设置适当的隔声措施。

室外运动区域中提供的健身设施综合考虑设施种类(通常分为有氧、无氧两大类别)与数量,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器械选择。场地内所选的运动设施为合格类产品,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安全认证标志,并配有使用说明书,有明显的标识牌指导,以便使用人进行正确使用。同时,场地设施需要定期维护保养,以保证良好运行状态,确保使用安全。

室外运动区附近——场地80m半径内设有直饮水设施——需要设置直饮水设施,便于运动锻炼人员能随时补充水分。直饮水设施可以是集中式直饮水系统供水,也可以是分散式直饮水设施,如饮水台、饮水机、饮料贩卖机等。同时,在室外运动区设置休息座椅等,便于运动人员的间歇性休息。此外,考虑有夜间运动需求,将在运动区周边设置照明,降低产生眩光,为夜间运动提供照明安全和人员运动安全保障。

社区运动场地范例(图左和图右)

1.3 球类运动场地

如场地条件允许,可设置球类综合运动场,即场地活动内容满足小型球类运动需求(一场多用)。社区中会配有篮球场或网球场。场地面积和配置部品部件,可以按照国家要求进行设计。根据场地环境,设计时需考虑夏季日照时间过长问题,根据相应需求在场地内设遮荫系统。为减少对于周边区域的噪声影响,采用防护网下沉或植物围合措施。同时,场地旁将设置休息座椅;并配置夜间照明,为夜间场地上的运动比赛类活动,提供防眩且高质的光环境。

社区篮球网球运动场(左)

社区篮球运动场(右)

1.4 户外泳池

对于室外气候适宜且场地条件允许条件,可设置户外泳池。在位置方面,建议位于小区中心位置,便于社区住户到达;也可与社区会所结合(针对室内泳池),以便于后期物业管理。泳池的水深和水质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对于南方住区,考虑日照时长,则需要有遮荫措施。场地内树种需选择常绿类型,避免落叶造成污染。地库顶板应当考虑泳池地基防水与承压,避免泳池位于不同沉降顶板之上。同时,需要配置更衣区、休息区等配套设施。

社区户外泳池范例(图左和图右)

2 建筑内空间

对于常规类型建筑内空间,考虑其功能性不同(居住类、办公类等),将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合的设计策略。

2.1 楼梯间

对于常规类型建筑,无论用于居住或是办公,都配有垂直交通空间(即楼梯间);此空间采用采用被动式设计,将助于楼内“动”起来。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当提升楼梯“硬件”条件并“有机”结合引导性标识,将提升楼梯的利用率,增加使用者的运动量,有效降低肥胖产生。

1)增强日常使用

在建筑内设计至少一处楼梯供日常使用,通常设计大楼梯(Grand Staircase)。通常,这类大楼梯作为楼内交通系统的主要部分其连接楼内不同部分和功能区,如楼内主要大堂内的主楼梯,其常常连接首层和二层;又如,此类楼梯作为楼内某部分延伸至其他功能区或功能层(例如,从办公层到楼顶的观景台等)。

在设计了“连接”通道后,为更好的提升可及、贯穿,增强日常使用的频率,在此类楼梯与所连接的空间之间应尽可能无“关闭”设置,如设置敞开门或确保使用时间段的自由开放。

因此,楼内人员在进行不同区或空间穿梭时,该楼梯将成为“其必经、必要的、无阻碍”的通道,“无意之间”提供了“活动场地”,其提高了楼内人员的活动量。

主入口大堂主楼梯(左)

前厅附近楼梯(右)

2)位置和可见、易见性

将楼梯位置设计在建筑主入口附近,将极大提升其日常使用率。已有研究表明,当楼梯设计位置为距建筑主入口8米以内且在楼内电梯前(即,与电梯位置比较,楼梯距离入口更近时),人们更加倾向常用楼梯。

将楼梯位置临近电梯时,也将为使用电梯的人们提供“上楼方式”的备选。当电梯使用的高峰时段,通常等待电梯时间很长,则此时人们可选择步行上楼。

此外,在楼内主要步行的公区通道上设置可见、易见且美观的楼梯,则将“诱惑”人们的日常使用。

楼梯位置直接影响其可见和易见性(图左和图右)

3)楼梯尺寸

为更好的鼓励日常使用、促进楼内最容易、最便捷的“活动”,作为运动空间的楼梯,需要在“容量”方面给予更多考虑。而容量将涉及到楼梯使用者的特点和数量,即设计楼梯时需要同时考虑不同年龄段、多人且并行、手中提物等情况。

在楼梯的宽度方面,需要容纳并行使用和双向使用的需求。经相关研究发现和证实,当楼梯宽度设计为至少1.4米时将为多人并行和双方向使用提供更加舒适感,利于高频率使用,从而为楼内活动提供便利。

除上述宽度外,踏步台的宽度和高度也将影响着使用的舒适度,同时也关系到使用安全性。通常,踏步宽度为0.28米,其高度为0.16米。对于使用楼梯时有身体和体力方面难度的人群,如老人、儿童、有一定负重等,需要在两段楼梯间设置过渡平台,且过渡平台之间的楼梯台阶数量不多于11,该设计主要为此类人群提供一个恢复体力的空间。

楼梯尺寸关系到使用舒适性、便利性、

包容性和安全性(图左和图右)

4)楼梯环境与氛围

楼梯“硬件”方面侧重于楼梯内环境,要点包含配合背景音乐、布置艺术品、良好的照明环境、有自然光引入、良好的通视感、绿植设计和娱乐性设计。环境和氛围的设计为使用楼梯人们提供一个边走、边活动、边享受的体验感,此将提高楼梯的每日使用量,增强楼内人员使用的粘度,利于提高人员日常的活动水平。

楼梯环境和氛围提升使用体验感(图左和图右)

5)提倡和鼓励使用楼梯

对于引导性标识,主要是提示且鼓励楼内人员使用楼梯,标识信息通常包括指示楼梯所处位置和鼓励使用信息。于此同时,需要对于标识的位置和数量有要求。为更好起到引导和指示作用,标识设置在每层电梯厅与楼梯入口交汇空间的位置。

提倡和鼓励使用楼梯标识

2.2 住宅户内

对于户内进行减脂运动空间的设计主要为主动式策略。

1) 空间的选择

户内用于运动的空间或场地并无严格限制,可灵活处理,仅需要与住宅户型和各空间规划结合,一般4㎡至6㎡的场地空间较为合理,如小房间、阳台、阳光房等。

该用于运动空间最好与室内其他功能房间所有分隔,保证运动时不会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同样,其他房间也不受运动的影响。如果没有独立的运动空间也可以考虑在客厅等较开阔区域预留一块专属场地。

户内小型健身空间范例(图左和图右)

2)空间内的环境品质

空间内的环境品质,将侧重于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和光环境。户内活动空间或场地尽量靠近外窗(落地窗较理想),且配有可开启外窗,以在室外天气良好的条件下,通过开窗进行自然通风与换气。如有条件,可在室内设置移动式空气过滤器,在室外空气品质较差时,可保证空间内的空气品质。对于有机械通风配置的住宅,为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建议定期检查和更换新风系统中的过滤段。室内热舒适方面,可通过开窗进行调整;此外,也可安装室内空调进行按需设置“冷热环境”。至于空间内的光环境,如前述,靠近外窗,利于自然采光,营造运动时的“自然感”;同时,对于空间内的光源,采用防眩光措施,以减少活动时的视觉不适。

户内健身空间环境(空气、热舒适、光)

3)空间的地面材料

为创造更好的运动舒适感和防止器械对于地面的破坏,活动空间的地面材料建议采用木地板(主要考虑其触感、热惰性等特性);摆放综合健身器和哑铃、杠铃等较重的地方要铺地毯,以保护地面材料。对于在空间内进行瑜伽、普拉提及自重运动等,可配置一张地毯或瑜伽垫。对于瑜伽垫,一般市面上比较常见为:NBR、PVC、TPE、亚麻、橡胶等;结合柔软度、防滑性、环保、抗冲击、清洗等10个方面的优劣表现,综合排名最靠前的是TPE材质。橡胶材质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这种材质在回弹性、防滑性、防撕裂、环保性方面表现都很好,使用寿命也很长。不过垫子略重,价格也高于TPE材质。

户内健身空间常用场地材料

4)机电点位的要求

住宅空间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提前考虑健身空间的位置,并在此区域根据用电健身设备条件预留机电点位。通常需要考虑的用电器械类为跑步机,用电设施包括室内空调、移动式空气过滤器等。如在此空间内单独设置饮水机,则需要为该设备用电预留点位。

室内环境条件和器械决定机电点位(图左和图右)

2.3 办公建筑内

对于办公类空间,为提倡和鼓励起身活动及专项运动,可视具体条件采用主动策略、被动式策略及两策略结合进行相关设计。

1)办公区

在主动式策略方面,为办公人员提供利于活动或运动办公设施,使办公、运动两不误。此类常用设施包含:升降办公桌、跑步机办公桌、骑行工作台等。其中,升降办公桌,可为每位员工配置;跑步机办公桌和骑行工作台,可按照办公人数的3%进行数量方面的配置,且与常规工作台分开放置。

一体式走步机工位(左)

可升降办公台(右)

当采用被动式策略时,可基于办公平面布局和空间设置方面入手,即设计时,茶水间尽量远离办公区。如有条件,建议最远可及距离为30米。这将一方面“负”激励室内办公人员获取食品,另一方面可提高人员起身后的活动量。

办公平面布局图(左)

茶水间位置远离办公区(右)

同样,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将功能性空间(如会议室、影音室、卫生间等)与个人工作空间(如工作台)设置一定距离,将利于办公人员每日在工作场所内的行走活动。

2)专属健身空间

有条件时,可将办公区的某房间设置成专署健身房。与常规健身房比较,该类健身空间面积小,主要对内使用,器械种类虽少但代表性强、综合性强,适合工作后的适量性运动而非专项、强化类型的训练。因此,在空间环境方面,空气、照明、热湿环境方面与常规健身房无异;在空间打造的用材方面(地面、墙面、镜面等)差别不大。只是,如前述,在器械方面的选择侧重“少、小而精”,例如选择有氧类器械,跑步机和划船机各一台,全套重量的哑铃,综合型龙门架,可调角度座椅,瑜伽垫和健身球等,该配置将满足基本的有氧、无氧运动需求。当然,配套器械种类选择、数量可基于具体空间大小和预算而定。与该类健身房相配套,通常会设置淋浴间和更衣室,以便运动后的人员进行冲洗。

楼内健身房范例(图左和图右)

3)公共区通行路径

通常,办公建筑楼内空间具有宽敞、通透性强等特点,因此,将楼内通行路径作为“活动”空间将具有其天然优势。为更好促进楼内人员“走起来、走得久、经常走”,需要利用好并进一步优化此天然优势,将侧重于:

沿通行路径,进行沿路、沿途的环境设计——设计景观绿植、艺术小品、向内和外的视野通透设计(如,建筑本体采用的玻璃幕墙,将增加建筑内外的视觉通透性,提升建筑内人员的环境感;又如,公区通道与楼内办公区之间采用透明玻璃隔断,建立内外的视野连接)和精美公区空间设计(如墙面艺术)等。

建筑内公区通行路径环境范例(图左和图右)

此外,将室外日光引入建筑内的通行空间,也将提升楼内人员的行走感觉体验,从而促进楼内的活动时长。于此同时,在路径上设置休憩设施、饮水点等配套,将助于楼内人员的行走活动过程中便利性体验。

建筑大堂区走廊环境范例(图左和图右)

4)自行车停放点

自行车停放点的设计一方面遵循当地建筑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其将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了运动的选择和机会。为提升出行运动的便利性,如有条件时,可考虑将自行车停放点设置在地面或地下首层便于停放的空间。鉴于骑行人顾虑于偷车会将自行车推入建筑内,此将不利于楼内和电梯的使用和运行,因此,自行车停放点需要设置车锁等设施;并为骑行人便利,提供补胎、充气筒等修车工具。考虑夏季骑行易出汗,可配套设置楼内淋浴设施或与楼内健身房共享使用淋浴。

室外自行车停车区(左)

楼内自行车停车区(右)

三、 结语

减少、抑制和防止肥胖,需要“管住嘴、迈开腿”。这虽是我们自己的事,但,建筑能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我们“站起来”、“走起来”、“跳起来”、“跑起来”,即活动起来和运动起来。无论专业类建筑或是常规性建筑,通过专项设计、精心建造和贴心运维,均将是我们的运动场。

没错,运动,将成为常态;运动,将无处不在!

——————  远洋设计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