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摘

 柴桂苓 2019-08-10

一般认为胃癌的发生是在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出现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导致黏膜腺体减少,发生萎缩性胃炎,进而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生癌变。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指出:胃癌前期包括癌前期状态和癌前期病变。癌前期状态是指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临床情况或疾病;癌前期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癌前病变即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结构及上皮细胞偏离正常的一种过度增生状态。这种病变较相应的正常胃上皮更容易发生癌变。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为0.5% ~1%。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15 g,黄连12g,黄芩15 g,炙甘草10g

加减:肝胃气滞明显者,加柴胡、枳壳;肝胃郁热明显者,加柴胡、赤芍;脾胃湿热明显者,加半夏、陈皮;脾胃虚弱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胃阴不足明显者,加沙参、麦冬;胃络瘀阻明显者,加丹参、檀香。


现代医学对胃癌癌前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中医学对本病的诊治早有认识,而且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其临床症状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 “胃痞” “胃痛’’ “嘈杂"范畴。该病病因病机复杂,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以及不良情绪和劳累存在密切关系。多数医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正虚毒结,本为脾胃虚弱,标则为湿热瘀毒,治疗原则不外乎益气健脾、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等;但在具体治法上中医各医家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于主证的认识仍有较大的差别,或调理气血,或清热养阴降浊,或以扶正健脾为主。尽管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多数与现代药物相比并未显示明显的优势,且限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临床研究多缺乏科学的系统研究和评价,疗效亦难以判定。胃癌癌前病变为胃慢性炎症过渡到胃癌的重要阶段,采用传统的辨证论治并不能体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癌前病变的本质区别。以治疗脾胃虛弱为主要症候的中医扶正疗法对胃黏膜的炎症损伤,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具有较好的作用,但胃癌癌前病变主要涉及病态的过度修复所导致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生异常(基因改变、凋亡受阻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慢性炎症损伤和正常修复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治疗上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要控制慢性炎症的持续,又要抑制病态的组织修复,促进其向正常修复转化,这才是逆转和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关键所在。

现代研究证实:清热解毒类药物不仅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化疗增敏及逆转多药耐药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存在,不仅可造成正常组织细胞的分化异常,促进肿瘤的形成;而且还可通过炎症细胞、炎症因子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的增殖和转移。而清热解毒是目前中医治疗急、慢性炎症的主要治则,对炎症通路及炎症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肿块的形成易于侵袭与转移,局部炎症的形成常表现出属阳属热的特点,同时也为这一治法提供了重要的中医临床辨证依据。清热解毒不仅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病理状态,而且能明显降低NF-kB炎症通路的表达和激活,可能是其抗炎、抗癌前病变的重要机制之。所以,清热解毒药物对肿瘤炎症微环境的改善作用相比于其他抗肿瘤中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补,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随其下降之性;另外大黄不仅有苦寒降泻、泻实热下瘀血的作用,而且能够安和五脏,补敛正气。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黄、黄连能清除和杀灭幽门螺杆菌,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胃黏膜屏障,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愈合。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炙甘草药性甘平,和中缓急,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可有效治疗早期胃癌前病变脾胃湿热证,预防胃癌的发生。本项研究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并对比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进一步表明,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