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公园 曹禺公园座落在潜江城北,依托玛昌湖改造而成。框架式的门楼透露着浓浓的现代气息,楼眉正中,是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先生题写的“曹禺公园”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门楼两边微微外张,像一个巨人伸开双臂热情欢迎前来的客人。门口的一片空场就是一个露天舞场,黄昏降临之时,这里一片沸腾,几百名舞蹈爱好者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一展舞姿,释放激情。 走进正门,便看到两条甬道夹着三个长方形花坛,花坛内匀植的12棵铁树一字形排列,像仪仗队的士兵一样精神抖擞。甬道两边的香樟树枝叶繁茂,撒下一片荫凉。高高的路灯杆竖在香樟树之间,靠外的水塘边是藤蔓结成的一圈篱笆。花坛当门的那头,半人高的长方体石质屏风上,篆刻着“曹禺公园略记”,记文右边是曹禺先生的半身雕像。 甬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块巨石,上刻“雷雨廣塲”四个大字。这里是一个圆形的大广场,中间一个圆形音乐喷泉池,每逢节假日喷泉开放,成百上千的人在这里观赏喷泉。乐声一响,高高低低的水柱此起彼伏,正中的一根水柱喷起数十丈高,蔚为壮观。人们仰头观看,惊呼声震耳欲聋!每逢炎热的夏季,看喷泉的孩子和小青年们忍不住合衣冲进喷泉池去,让喷泉水为他们解凉,一个个虽淋得落汤鸡一般,但他们爽朗的笑声、开心的呼喊声在喷泉池上空回荡,一圈围观的人们也为之拍手欢呼、笑声不断。 “雷雨廣塲”的四周是水面宽阔的水塘,外围是一圈跑道,跑道两旁的楠树、水杉、桑树、槐树、合欢树、木芙蓉……高高低低,密密匝匝,把跑道遮蔽得严严实实。再加上地面一层厚厚的青草,在阳光的作用下,这里真成了一座天然氧吧!每天傍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拨又一拨,一群又一群,在跑道上或快走或慢跑或倒走或散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水塘的东北角是“人兿劇塲”,剧场背面是人工堆起的“北斗山”,“山”上绿树成荫,尖顶翘檐的“日出亭”立在它的正中央,旭日东升之时,“日出亭”就像一位多情的女子,站在那里昂首眺望。 广场的北面是“七石桥”,两曲三折的廊桥横贯南北,连通着水上两大主体建筑——雷雨广场和“曹禺纪念馆”。 “曹禺纪念馆”于2004年建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内设四个展厅,分乡情篇、缅怀篇、教育篇、交流篇、知音篇等九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曹禺先生的生平事迹及《雷雨》、《日出》、《原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馆内共收藏曹禺先生的著作、手稿、图片、书画等各类珍贵资料及实物三千余件。迄今为止,已先后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级领导、游客30余万人次,是世人缅怀曹禺先生和潜江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纪念馆的右前方有一座“桃花岛”,从西边门楼进去,走过一座百米的木栈桥便可上岛。岛上遍植桃树,每到春暖花开时节,这里桃花盛开,香气四溢。岛上建一个“轩榭亭”,名曰“亭”,实则是一幢新颖别致的木质小屋。这屋里开的是茶庄,游人们可在此品茶聊天小憩。 广场的南边是一座五孔的“玉石桥”,曹禺先生字“小石”,故有此桥名。站在桥面向西眺望,“三峰亭”(暗指《雷雨》《日出》《原野》是现代话剧的三座高峰)和“原野长廊”清晰可辨。 走下玉石桥,南行百十步,眼前一片苍松翠柏,绿树掩映中曹禺铜像矗立其间,这是一尊一米多高的铜质站像,先生身着长大衣,手拄文明棍,水晶眼镜后的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地注视前方,仿佛要将潜江的美好尽收眼底。铜像下边是一个近两米高的长方体底座,底座正面雕刻着曹禺先生手书的——我是潜江人。四壁镶嵌着《雷雨》、《日出》、《北京人》的剧照。 铜像的正前方是一个长方形广场,入口处的一块矩形石上有阴文的“圆梦园”三个大字。其寓意是:先生站立高处,眺望玛昌湖景,圆了回乡之梦。跨过环形跑道,有一块竖着的巨石与铜像遥遥相望,上边镌刻着曹禺先生的著名散文——《我是潜江人》全文。伫立巨石前,凝视着那字字句句,耳畔仿佛响起了先生深情的吟咏:“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几个字,像是其中有血与肉的联系。大约是我从婴儿时,父母的声音笑貌,我吃的家乡带来的食物,或者家庭中那种潜江空气,使我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 曹禺公园真是一个极美的所在,宽阔的水域、茂密的树林使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春天,塘边的垂柳泛绿,微风吹来,长长的柔柔的柳条轻拂塘面,恰似美丽的少女翩翩起舞。盛夏,满塘的荷叶荷花香气扑鼻。一阵暴雨过后,调皮的雨珠在荷面上不停地滚动,阳光也趁机与之嬉戏,大大小小的雨珠便闪烁七彩的光芒,让人眼花缭乱…… 曹禺公园已成为潜江的一个文化符号。百万潜江人民熟悉她、热爱她,并引以为豪。这里的“雷雨廣塲”、“曹禺纪念馆”、“曹禺铜像”……表达了潜江人民对曹禺先生深切地崇敬和缅怀。曹禺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也极大地鼓舞着潜江人民。我坚信,由文化名人所带来的正能量,通过“曹禺公园”这个依托,将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2019、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