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新作在说,不要轻易点赞朋友圈

 取反加一 2019-08-10
Sir猜,有几样东西你平时一定用得挺顺手。

一个叫“猜你喜欢”。

在某宝上闲逛,看到有这么一栏,时不时好奇点进去看看。

一个叫“个性推荐”。

好像网上久了,它也慢慢懂你,给你介绍专属内容。

还有一个叫“我已认真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

其实根本不用读也可以打勾,嘿嘿,这个选项真好糊弄,我也太机智了。

觉得很方便是吗?

打开这部片。

Sir保证你看完只会感觉到两个字——

恐怖。

《隐私大盗》

The Great Hack

网民的记忆是短暂的。
前段时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出了高达50亿美元的历史上最大金额民事罚单。
还有人记得前情提要吗?
去年4月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有关Facebook是否泄漏用户数据的问题。
那数据又是怎么被发现泄漏了的呢?
Sir提醒一下,在你的记忆里应该还残留这么一个名词——
剑桥分析
这是一家英国的数据分析公司。
有证据表明,该公司获取了50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进而操纵英国公投、美国大选。
而Facebook公司,默许这些行为的发生。
《隐私大盗》的拍摄内容,就是这起曾让Facebook市值蒸发几百亿美元的丑闻。
看上去离我们好像挺远?
别那么天真好不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套路。

隐私大盗千千万,前剑桥分析CEO说——
只不过是我们倒霉被发现了……
一切始于2013年的一场心理实验。
英国剑桥大学两位心理学家以5.8万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他们Facebook上点赞的数据,可以精准地归纳关于个体用户的高敏感度信息。

给说唱歌手点赞的人们与“外向”高度相关,多次表达对Hello Kitty的喜爱是“坦率”的表现。


也就是说,你的点赞倾向,暴露你的性格、情感以及需求。
但我们都清楚不止如此。
你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条状态,每一次网页搜索,每一次支付、定位、互动……
记录你生活的同时,也出卖着你的内心。

剑桥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算法、模型。
实时收集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根据目标人群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定制化的内容投放,进而改变行为。
专业说辞,“心理变数营销”
我们是一家改变行为的中介
行为心理学+大数据+精准投放=改变行为
它可以用来掏空你的钱包——
让广告商用个人级别的定位
来利用情绪化受众


也可以用来,操纵整个国家。
在未经人们同意
或人们没意识到的情况下
玩弄整个国家的心理

2013年,一个由剑桥大学学者科根设计的性格测试App上线Facebook。
你肯定也做过类似的。
你喜欢独处吗?
你内心世界丰富吗?
但测试只是个幌子。
你的每一次作答,都在不知不觉中贡献出自己的性格数据。
当时,Facebook允许app从用户及用户自身的朋友圈里收集点赞、地理位置和在案工作记录数据。
一次心理测试,剑桥分析能在你身上搜集几千个数据点。
一个由数据构成的你,就这样被当做样本,归档、分析。
看完纪录片,Sir再也不敢轻易做这种测试了。
通过让千千万万美国人
做这份调查
让我们能建立一个模型
拥有接近四、五千的数据点
可供我们预测美国每一位成年人的性格
性格驱动行为
行为明显会影响你如何投票
接下来,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人群分析,找出让人们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触发因素。
原理更粗暴:
恐惧和愤怒就是最可靠的两大办法
如果你老实本分,缺乏安全感。
向你“个性推荐”——
恐怖分子喜欢破碎国境
如果你愤世嫉俗,充满正义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