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的沁色是最为复杂的。天然沁色是玉器所处环境中的有色元素长时间对玉石纹理结构沁入、渗透形成的,沁色沿纹理结构线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由深到浅,过渡自然。大多纹理结构清晰可见,展现出玉器玉石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精美图案。 但是由于玉质不同,特别是所处的环境化学成分不同,同地区的玉器沁色差距很大,不同地区差距更大。出土玉器由于土壤所含的铁、硫、酸、铜等化学成分不同,沁色差距非常大。 而人工做沁是通过火烧、水煮或化学染色做沁,一般浮在表面,既是沿纹理结构有所沁入,也无往两边的天然过渡。化工染色的仿古玉器,闻起来会有轻重不同的化工材料气味。带有人工做沁的玉器为仿品,无收藏价值。 玉器蚀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蚀斑多出现在唐代以前的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玉器蚀斑很少见的原因。携带蚀斑的玉器是古玉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带蚀斑的玉器都是真的古玉器。 首先要区分是天然蚀斑还是人为仿造蚀斑。天然蚀斑是玉器或玉石长时间受环境的腐蚀发生溃烂并受微生物侵蚀后形成的自然斑点或溃洞。50倍放大镜下看,斑点收口自然、不规则,边沿有过渡,斑点底部高突不平,亏蚀自然,溃洞一般口小内洞大,洞内如天然溶洞留有熔岩状,环境干净的溃洞内如冰川,有雪花状晶体,微观世界精美天然。 人为仿造的蚀斑,一般为强酸或其他化工材料短时间腐蚀而成,斑点收口较规则且断然无过渡,斑点底部平整,溃洞口大内洞小,成碗或杯状,洞内较平滑,无熔岩或冰川状物质。 带有人为仿造蚀斑的玉器是仿古玉器,其次是要区分玉器是先有雕工后有蚀斑,还是先有蚀斑后有雕工。先工后癍的为真古玉,50倍放大镜下看蚀斑收口自然无创伤,溃洞内形成自然结构也无伤损。先癍后工的是老料新作,为仿品,50倍放大镜下看斑口有创伤,溃洞内形成的天然结构仔细看会有损伤,有时还留有后加工的新鲜碎玉沫。 人为仿造蚀斑的玉器是仿古玉器 玉器自然冰裂的形成主要是长时间受所处环境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玉石内结构发生裂变的现象,一般需要2000年左右时间才能形成。自然冰裂在汉代以前的玉器上多见。近几年来仿古玉者仿造玉器冰裂的技术也已出现。 自然冰裂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玉器玉石内部出现冰裂纹图案,用50倍放大镜侧观折射光,玉石表面并无裂纹现象,出现这样冰裂的玉器是古玉器,因为这样的冰裂现在人为还无法仿造。 一种是玉器玉石表里都出现冰裂纹的现象,包括天然冰裂和人为仿造冰裂两种情况。古玉器的天然冰裂纹,用50倍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裂纹有轻重不同的沁色,裂纹处沁色深,往两边沁色逐渐变浅,过渡自然,带有这样冰裂的玉器也是真古玉器。人为仿造的古玉器冰裂纹,是在短期内,通过对玉石的多次急升降温出现的冷炸现象。形成的冰裂纹,一般裂纹较大较深,且人工通过高压着色做沁,用50倍放大镜可见沁色只在裂纹缝隙之中,无沁色由深到浅往两边自然过渡的现象。带人为仿造冰裂的玉器为现代仿品,是假古玉器。 玉器的包浆是判定真假古玉器的重要依据。之前有文章描述过古玩的皮壳包浆是怎样形成的?所有把玩过玉器的爱好者,都会发现玉器的变化是比较快的。玉天然包浆摸着温润,手感好,光线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不褪色不走光。 而人为仿造的包浆,是在做好的玉器上直接涂上一层胶状物质或采取化工表面结晶的办法来仿造包浆,人造包浆不够温润,手感不好,光线要么不够晶亮,要么贼光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后,有褪色走光的现象。 历代玉器玉人鉴定歌谣 商人面凹颧骨高,臣字眼形额窄小。 西周眼梢过眼眶,身多弧纹直线少。 东周纹饰小蛇形,细阴刻线示发型。 汉代舞人袖盖顶,翁仲个个像鸡笼。 宋代童子脑壳大,两耳贴腮鼻似葱。 元人猴脸眼有珠,颈部断刀托起头。 明代玉人鼻如蒜,嘴巴刻成短弧线。 清人五官一把抓,上下唇凸高颧骨。 玉雕人物纹饰多,其他也应细琢磨 历代玉器龙纹鉴定歌谣 商龙有角阴刻线,臣眼有足尾勾卷。 周龙无足身细长,脊齿长眼多弧线。 战国龙体形弯曲,角耳区分不明显。 汉龙马首杏核眼,眼梢加长游丝线。 唐龙尾秃身体粗,腿关节处山羊胡。 宋龙唇翘后腿长,两根细角卷上方。 元龙双眼位一侧,发向后飘颈断折。 明龙脖细虾米眼,鬃发上扬或前翻。 清龙乱发锯齿眉,头部偏短角距宽。 龙纹演变几千年,鉴别且勿看一点。 历代玉器凤鸟纹鉴定歌谣 西周凤鸟弧线多,阴线均有一面坡。 汉凤嘴尖头高昂,颈曲腹挺尾垂长。 唐凤冠似鸡冠花,眼长尾长欲飞翔。 宋元双翅平飞状,颈弯冠似花朵样。 明清顶为如意冠,形似孔雀眼细长。 凤鸟纹饰多变化,别样特征也记下。 历代玉器螭( chi )纹鉴定歌谣 战国螭有枝角纹,尾巴与身不大分。 汉螭面短腮外凸,单阴脊线游丝纹。 宋螭尾叉向内卷,元螭发向两边分。 明螭首为方斗形,清螭独角发后伸。 螭纹特征仅一斑,持玉赏鉴须细心。 “砣工” 是指古代至建国后七十年代前制玉的工具。在未有现代电动工具如电钻、电砂轮、电磨具出现以前,用皮带、木架、铁架支撑人制砂轮或磨具、及解玉砂组合而成使用的一种人工制作的半机械“砣具”,采用手把、脚踩并用。用此类工具制作的工艺就叫“砣工”。 研究古玉的专家通常会以观察是否“砣工”制作为鉴定一个标准。目前仿古玉器,可以模仿造型、纹饰、图案,甚至伪造人工沁色(其实沁色是无法仿造的,因仔细研究很容易发现破绽),说到砣工制作工艺,更是无法仿造。因为砣工制作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等成本,急巧近利的仿古玉者是不可能花费那如此多精力、时间去制作廉价的所谓古玉。 砣工制作的玉器,会在玉器表面留下“痕迹”,研究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德视宝D50X-A型)大镜观察,有以下特征: 第一点:“线条柔顺”,因砣工制作是用脚工带动皮轮,工具转动速度慢;手工把玉用解玉砂在砣轮下碾琢,线条是一点点形成,所以线条非常柔顺。 第二点:“线条形状两头尖、中间宽”,因砣具扁轮(砂轮)碾磨而成,就会出现此特征。 第三点:“线条边缘无毛碴崩裂”,因砣工制作速度缓慢,而现代电动工具以每秒约万转快速打磨使产生高热和强力震动,线条就会出现“崩裂、毛碴”现象。 因砣工制作是采用砣具与解玉砂碾琢,或采用解玉砂碾磨玉器,其作用是碾琢线条和刨光玉器表面。于是就会留下自然的“解玉砂”痕迹。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大镜(德视宝D50X-A型)观察,就可发现其特征:一是解玉砂制作的线条沟底粗糙、模糊,但却手感光滑。二是玉器表面“打磨痕迹”存在不规则的“乱线如杂草状的痕迹”及“长短不一的不规则杂痕”,但手感同样是光滑。目前出现的仿古玉器通常会采用“砂纸”随意打磨仿“解玉砂痕迹”。 解玉砂砣工微观特征 高古玉解玉砂砣工微观痕迹特征 高古玉解玉砂砣工微观痕迹特征 高古玉解玉砂砣工微观痕迹特征 高古玉解玉砂砣工微观痕迹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