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名高 ‖ 书坛也很奇葩

 lj0279 2019-08-10
 师贤斋随笔(十八)

作者:郭名高

          下午,我在工作室里写作,之前的经纪人微信问我,能否代人写书法论文。她说某书法家想在《中国书法报》上刊此类文章,要求每篇5000字,大概需要3篇。听罢,我觉得好笑,自己的文章属上他人的名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起初我没有多想,就报了一个不让自己委屈的数字,权当推辞吧。稍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对方想以此开辟另一条加入中国书协的门径呀。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好太王碑﹥临习与创作简论》的文章,先在网络上流传,后来刊发在《书法导报》上,继而又收录在拙著《心仪秦汉》中。孰料,前年我在《青少年书法杂志》公众号中看到这篇文章,对方竟然换上自己的名字,改了几句话,就连插图都是我之前做的,可人家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发到了杂志上。还好,经我举报,那个公众号很快删了这篇文章。至于已经出刊的杂志又该如何处理此次抄袭事件呢?
        现状就是如此,书坛也很奇葩,有些所谓的书法家让人不嗤。(2019·8·1)

        黄侃与北大国学教授陈汉章讨论学问,二人相持不下,黄侃拾起一根手杖塞给陈教授,自己则手执短刃跳出门外,招手让陈汉章出来与他决斗。
        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带一包东西,土里土气,就上前盘问,要检查他的纸包。黄侃二话不说,放下东西便走。此后几日,他一直没去上课。系主任见其多日未到校,就去探望。问其故,黄侃闭口不应。主任无措,就去告知校长。校长亲自登门,询问再三,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长再三道歉,又托人前往劝说,黄侃还是辞职了。时过境迁,黄侃若活在当下,又当作何感想?
        黄侃曾代理武昌中山大学校长,因作风霸道,好骂人,后来教育部委派石瑛前去担任该校校长。到任后第一天的校务会上,石瑛踌躇半日才开口:“听说黄季刚先生治校方面比较专制……”语未尽,黄侃起身便道:“听说石瑛的姆妈偷和尚。”石瑛听罢气愤地质问他为何如此无理,黄侃朗声应答:“我听说的。”(2019·8·2)

        黄侃清明踏青,见两家人因墓地发生殴斗,遂改南宋高翥《清明日对酒》诗以嘲讽,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打架各纷然。毡帽撕作黑蝴蝶,鼻血化作红杜鹃。日落死尸横冢上,夜归儿女哭灯前。人生有架需当打,不打何能到九泉。”(附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黄菊英是黄侃在武昌女师任教时的女生,亦是大女儿黄念容的同级同学。黄侃对这个学生非常友善。一来二去,俩人互生爱慕之情。数月后,他们宣布结婚,但反对者甚众,黄家以“同姓不婚”,拒绝将女儿嫁给黄侃。黄侃遂作《采桑子》一阕,赠于黄菊英,词曰:“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缥缈缠绵一种情。当时留恋成何济。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黄菊英读后大受感动,毅然离家出走,与黄侃结为夫妻。此事传遍武汉学界,被视作丑闻,又有小报大肆渲染,闹得沸沸扬扬。门下弟子见事态严重,甚是担忧,就告诉黄侃:“近日报纸攻击先生者甚多,先生未见乎?”黄侃答曰:“余知之,因连日筹备结婚事忙,无暇读此,请君代将各报检存一份,俟余结婚后送来,我将细细读之,以作蜜月中消遣也。”(2019·8·3)

        黄侃为人倨傲,却对恩师章太炎、刘师培执礼甚恭。黄侃拜刘师培时,已名满天下,与先生名望相当。众人多不解,章太炎也好奇:“季刚小学文辞,殆过申叔(即刘师培),何遽改从北面?”黄侃应答:'予于经术,得之刘先生者为多。”黄事师月余,刘师培尽将所学相授,旋即病逝。黄侃回忆:“侃六七年前,每事好为新说,自事仪征而后,乃恍然于所尚之非,而已驷不及舌矣。”刘师培去逝第二年,黄侃撰《先师刘君小祥会奠文》以悼念,其中有言:“悲哉小子,得不面墙,手翻继简,涕泪浪浪。”
        大师之贵在真,目有不屑,必因其长。知不足而能补,又不计较名利得失,尤以尊师为范,非先生权倾力盛不敢违逆,实向学之心甚笃,故能名垂学林,受人敬仰。(2019·8·4)

        黄侃认为:“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他将学问归结两类:“有直线之学问,有平面之学问。泛滥各科,以求广博,平面之学问也;设为专题,深入研究,登峰造极,直线之学问也。”
      黄侃说:“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又言:“凡古今名人学术之成,皆由辛苦,鲜由天才;其成就早者,不走错路而已。”
      黄侃读书,喜欢随手圈点,许多书都不止圈点一遍。他曾圈点《文选》数十遍,圈点《汉书》《新唐书》等三遍。《清史稿》全书一百册,七百卷,他从头到尾,一卷一卷详加圈点,绝不跳脱。每次读书前,他总在书前记下启卷日期,读毕,再记下时间。他曾问学生:“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高兴?”学生茫然不知,黄侃说:“是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高兴。”黄侃对那些读书只是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多有不屑,谓之“杀书头”,说这类人一生都不会读好书。
      一天夜里,黄侃让儿子打着灯笼和他去学生陆家。陆宗达以为老师有急事,孰料,黄侃则言,他此次去东北大学与曾运乾切磋学问,获益良多,刚下火车就急着赶过来。黄侃兴奋地说:“我在东北见到曾运乾先生,与他深谈两夜。他考定的古声纽中,‘喻’纽四等古归‘定’纽,‘喻’纽三等古归‘匣’纽,这是正确的。我的‘十九纽说’应当吸收这一点。”
        大师除了有脾气,还有学问,以及治学的态度、方法,其品质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值得后辈去借鉴,去学习。(2019·8·5)

        黄侃临终前,所读《唐文粹补遗》尚有一卷没有圈点完华,他吐着血,叹息道:“我平生骂人杀书头,毋令人骂我也。”说罢,坚持将此书圈点批校完华。
        陆宗达拜黄侃为师。起初,黄侃一字未授,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让其点上标点,点完再来。陆宗达依言而行。黄侃见他那本书已经被读得卷了边,便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如此反复三次,黄侃才说:“已经标点了三次,《说文解字》已经烂熟在心,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做学问也用不着总翻这本书了。”后来,陆宗达被誉为现代训诂学泰斗,他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说,正是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若庖丁解牛,轻松得很。老师善教未必就要苦口婆心,学生会学,一定要虔诚,要能吃得了苦。(2019·8·6)

      上午在工作室继续临习《郙阁颂》。午休后,将近日阅读黄侃的札记稍作整理、修改,使逻辑更强一些,权当一篇读书笔记吧。
        黄侃好骂人,性格上有许多缺陷,若在当下从事管理工作,必然寸步难行。好在他一肚子学问,无论治学态度、方法、还是精神,都值得我辈借鉴、学习。大师有别于他人,只因心系一处,肯深究、能吃苦。因为目不旁落,人情世故在他们那里就简单得多,人也活得纯真。他们是文化领域的巨子,但未必有俗人眼里的风光。所谓的精彩,只有崇尚者才能看得清楚。(2019·8·7)

     
    “宁守寒窗独寂寞,勿滥交游乱心性。'此联似联非联,概因末句平仄不合,乃联语大忌。初读是句,我觉得亲近甚至生出一些认同感,以致于忽略它本身的不足。窃以为,诗联能合法度者最好,若因其讲究伤了贴切的内容,那就沦为文字游戏,不玩也罢。诚如写字,偶尔破法也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美感。
        是联以“宁”、“勿”二字引领上下句,颇多警诫、劝勉之意。然于我而言,却成了生活的写照。或因工作性质,或因性格孤僻,我与他人往来极少,即便是书友文朋,也不常见。一个人喜欢待在工作室里写字、作文,窗外是静寂的,走廊里人影也少。我用极大的热情应对看似枯燥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眨眼间十七年就这么过去了。当初一头乌发,如今脑门敞亮;单薄的身子鼓了起来,腿脚也愈日沉下去。人到了中年,寂寞会产生贯性,再要放开手脚,觉得人事往来也是无趣。
        的确,暑假是教师的福利,身心固然自由了,但是,我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该做的事情照做,平日无法做的事情现在依旧不做。一个人一旦确定了方向,他的脚步就不会杂乱无章。
        此联甚合我意,于是有了提笔作书的意思。孰料,遇到字法问题,还是费了我一番心思。上联七字,竟然有六个“宀”头,如何合而不同于无声处见变化,是需要一些积累的。联有平仄,书讲纵横、正欹,因势赋形得其活,这是书法固有的表现元素,当然,也不尽然,还要考虑墨法上的枯湿浓淡,线条上的刚柔、轻重,笔法上的藏露、虚实,章法上的跌宕、呼应,如此等等,书法才有了可以品赏的内容,不唯联句所存之思想。
        是联我书写三次乃成,虽有不尽人意处,却也无碍大局,暂作如是观。(2019·8·8)

      
      林则徐幼时家贫,父亲林宾月以私塾糊口,母亲陈帙藉女红贴补家用。家有兄妹十一人,终难摆脱一个贫字。林则徐曾著文回忆:“逾年,家君入学,旋食廪饩。此后馆谷虽稍充,而食指渐繁,贫如故。先妣工针凿,又善剪彩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数十缗,遂资其值,以佐家计。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备传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鸣尚未假寝。其他困苦之状,类非恒情所能堪者。不孝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辄正色曰:‘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生活多艰,母不因儿分忧为幸,极言立志读书才算尽孝。
        徐则徐少时曾作“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悬于书室以自勉。由此联可窥时状,林则徐是时贫寒,无地筑屋。秉烛夜读,以求富达。联语暗含抱负,日后确也功成名就。
        我书此联也是自勉,初以开张、妍丽之貌为之,旋即又追求憨朴之美。盖因立志做学问最忌投机取巧,能多一些憨厚、朴实方佳。故而,在用笔时我力求厚实,弱化波磔以弃装饰痕迹,结字有意朝《好太王碑》《郙阁颂》上靠了一下,当然,也不拘泥于此。考虑到对联自身的形式特点,为免状如算子,在章法、结体上营造了一些跌宕变化,同时,又尽力把握好分寸。如若不然,太过则有做作之弊,非内容所必需。
        上下联以“家”、“案”并置,二字皆为“宀”头,又是上下结构,如何处理颇费心思。最初,我想将“案”字写成左右结构的“桉”,当然,书法中的挪位也很普遍,通过翻阅书法字典,古人也有先例。有出处便不是妄为,问题是,今日之“案”与“桉”大为不同,若冒然用之,必生非议,故而弃之不为。写罢复视,两字于字法上已有横纵、质妍之别,同一位置大小穿插,上下互应,颇多跌宕起伏,因此也生动了许多。(2019·8·9)



作者简介:郭名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