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海纳百川smxt4o 2019-08-10

人为何物?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人与自然谁主沉浮?谁是地球真正的主人?宇宙里人算什么?人的最终归宿怎样?这里,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谈谈关于人……

人生之旅,且行且珍惜。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为何物?

这个问题既简单也复杂。就简单的说,就像现在我们每个人这个样子,在中学的生理卫生课里,我们多少都学过点。

从复杂的说,要分为多个层面来看。

在生物学家眼里,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在文化人类学家眼里,人就是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社会组织的生物。而从精神层面上,人就是能够使用某种灵魂或力量的概念。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具有历史典籍并懂得反省的动物。

从社会学家的角度,人是非常复杂而全能的有智慧的高等动物,人具有社会属性,即具有劳动创造性和目的意识性。

而在地球学家眼里,人就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在大自然面前,人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人是很渺小的。在宇宙学家面前,人的出现是偶然的,人是可有可无的、忽略不计的。

从社会地理学家的角度来看,不同地理区域的人,其自觉分工不同。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主要考虑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你我他(她)在内,常说的人或人类,都属于现代人,有文字记载的现代人也就大概1万年左右。再勉强往前推,可推至新人、古人、猿人、南猿、拉玛古猿或者现代人、智人、猿人, 100多万年乃至整个第四纪,够长够久远了吧?

然而,与自然界相比,人类只是地球46亿年生命过程中的过客,也只是慢慢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瞬(甚至一瞬都不到),人真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也就是说,在宇宙大自然面前,人是可有可无的。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何而来?

人无所不能,但就是搞不清楚自己从何而来

有关人类的起源,众说纷纭,争论较大。最深入人心的说法,莫过于猿人进化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最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成果是以下几种:一是非洲晚期智人说;二是欧洲自尼安德特人说;三是愈加受关注的中国和东亚说。

此外,还有各种神话传说,包括呼唤而出(埃及神话)、原本存在(印第安人神话)、植物变的(日耳曼神话)、动物变的(美洲神话)、泥土造的(新西兰神话)、女娲造人(中国神华)等。

说到底,人很聪明、很能干,能上天、能钻地、能入渊,能造飞机火箭,能造核武器,能搞AI……然而,人类至今还搞不清自己的祖先是谁,或者说还搞不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这着实是比较悲哀和具有讽刺意味的。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在浩瀚无边和无始无终的宇宙里,彼此存在、生活着各种事物——绝大多数是非生命体,生命体是极端少数的、甚至在宇宙里的出现是极端偶然的。即使就在生物界里面,大多也是互不相识、互不了解的,彼此的差距可大着呢……甚至达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比如我们就不了解,地球46亿年的演化过程中,生物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五次重大的全球生物绝灭事件(global bio-extinction events)……地球生命进程中能够延续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到哪里去?

■人只是大自然演化的偶然产物、生命的过客和美好的一瞬

目前人类觉得自己的科技很强大,能上天、能入地、能去想去的地方,不得了了,说实话那只是人类界自己自以为是罢了,事实是——人只是茫茫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尘埃,甚至尘埃都不算。从空间上讲,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宇宙面前,人忽略不计的,确实是什么都不是。

人只是地球演化过程中,在自然环境条件刚好符合人类生存需求前提下才偶然出现的生命体。具体而言是因为气候变暖、环境碰巧适宜而诞生的新兴生命类型,人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至今为止最为完美的生物。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所以出现了人类,是因为第四纪具备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根据人类自己的推算,宇宙年龄已经有138亿年了,就地球来说也有64亿年了,但人类至今也不过2百万年的历史吧(就算古人在内吧),有文字记载的,也就算一万年左右吧……

我们有空的时候,可以计算一下,从时间上人类的历史只相当于地球历史的200万年/46亿年,更相当于宇宙年龄的200万年/138亿年。地球的年代单位是百万年,而人的时间单位是5年、10年,人生七十古来稀。

从空间上讲,更是可怜的要命,人的空间单位只是平米,而地球的空间单位是平方公里,而宇宙则是无边无际的,其单位是光年——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了一年时间所经过的距离,为9,460,730,472,580,800米!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强大威严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和忽略不计

科学研究表明,越是原始的、看似渺小的生物,其生命力越强大。反之,越是看似强大的高级生物,越容易消亡。如原始微生物菌藻类大约在地球形成后大约10亿年出现,部分种属一直延续至今,大约15亿年过去了。

然而,大家所熟知的恐龙“先生”,诞生于三叠纪晚期,距今2.35亿年,算是地史时期中最强大的统治者了吧,也不得不在白垩纪晚期(距今6500万年左右)的星球撞击事件中绝灭了,尽管恐龙在整个中生界(Mesozoic)统治了这个地球长达约1.65亿年,还算是很漫长的了,但在菌藻类等原始微生物家族面前,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照此逻辑,我们能否这么思考,人类是目前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群体,那么人类又能持续多久呢?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地球都有其寿限,那么作为地球一丁点的人类界,您又算什么呢?真的是这样的,算不了什么。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曾经最最强大的帝国也逃不过大自然的轮回

比如公元前约800至公元前约200年之间,世上涌现出了全人类最聪明的人群(启迪人类思想的智者圣人),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使人类进入了智能大爆发时代(轴心时代),至今仍无人超越。尽管如此,这些先知们还是没能逃脱人生的必然规律。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甚至众所周知的诸多世界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外,其他文明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未能幸免。

大家想想,古巴比伦文明(亦称两河文明,即今日之伊拉克)作为世界第一大文明古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两河城邦文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两河流域城邦青铜冶炼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文明(赫梯文明)、世界上最早的历法(苏美尔人太阴(月)历)、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宗教(犹太教),够强大了吧?

再看古埃及文明,曾经拥有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王朝(埃及第一王朝)、世界最早的数学(古埃及数学)、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古埃及几何)、世界上最早的专用书写工具(芦苇笔、莎草纸),也很强大吧?

再来看一看,古印度文明,发明了印度数学、世界最早的日心说、世界最早的系统宗教(印度教),也够强大了吧?可是还是无法逃脱自然界进程演化过程的轮回之中。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类还在孕育的时候,大自然已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蜕变过程

其实,现今地球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是地球自身46亿年来不断变化的结果,自从地球形成开始,就一直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专业上叫“地质构造运动”(geologic structural movements),这种活动的影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什么“翻江倒海”、“沧海桑田”、“天昏地暗”等看似疯狂的词汇,在地球变动面前仍显得无比的太苍白。

这种地球变动在我们人类看来,就是地震,地震活动的能量之大,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现在出现了什么千万颗原子弹相当能量来比喻,心里头确实也没个数,只能说想像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大吧。

实际上这种地震每天都有,只不过大多数我们觉察不到,一是三级以下地震我们一般感觉不到,二是这种变动大多发生在海底,或者在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你想想,地球七分海、三分地,人类居住场所在陆地上又能占据多少面积呢?不能说我们没有觉察到的,就说没有发生吧。最近两年来,地震尤其频繁了。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地球就是宇宙中有生命的星球,它有自己的生命和活动规律。比如说发生地震相当于地球放了个屁,时常三级以下的小地震相当于地球在呼吸。从上世纪算起,我国6级以上地震就发生了至少800次。也就是说不到120年的时间里,地球在中国部分就放了800个大响屁。

人类是自然界中最智慧的动物,但在与大自然的战斗中永远是手下败将

实际上,人类之所以对汶川地震、日本关东地震、旧金山地震、印尼海啸等如此的关注,是因为这些地震发生在人类密集居住的地方,人类损失实在太大,所以引起了人类的注意。或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深处呢,鬼才去管它呢。

人类对地球来讲,就好比蚂蚁和大象(不恰当比喻),人类就是蚂蚁,地球就是大象,大象在山涧闲停信步,这是大象生命活动规律,在这过程中采一脚下去,可能百万只蚂蚁没了,对蚂蚁来说,绝对是“损失巨大”,随之会引来无数蚂蚁群体的“关注”。但对大象来说,“毫无知觉”。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地震是地球内部自身活动过程(或者说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就像我们不小心放一个屁把什么小动物薰死了一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之所以去关注地震,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地震的伤害。

所以,亲爱的人类朋友,尤其是那些爱好旅游的朋友们,平时去旅游还是多到稳定大陆地块中去旅游吧,最好少到大陆边缘、“天涯海角”、海洋岛屿、高山峡谷等所谓美景无限的地方去,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怕一万,就怕遇上。

就各大洲而言,总体上亚洲和欧洲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板块,其次是北美洲,然后是南美洲、拉丁美洲、南极洲,最后是大洋洲。从各大洋来说,从稳定倒活动,依次为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从主要国家而言,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应该排在前面,其次是加拿大、中国,然后是美国等,接着依次为其他内陆国家,其他大陆边缘国家,大西洋和印度洋岛屿国家,最后是太平洋和北冰洋岛国家。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马克吐温)

前面说过,地球现今面貌是地球46亿年来不断变化、演化的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在我们的视野里,这么宽阔的大海、这么多的高山,无边的大草原、无垠的大沙漠,美丽的山水田野,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奇珍异宝,都是地球地震这样活动带来的。

如雅鲁藏布江成为世界之最,九寨沟之所以那么漂亮,喜马拉雅山所以长得那么高,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等,都是地球各种无法形容的巨大力量活动的结果,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人类吧了。

后来、再后来,当有了人类、当人类走到这些地方,只会赞叹这些地方是如何之漂亮,却很少有人去理会这些地方为什么这么漂亮,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地方是怎么来的,曾经经历了怎样漫长、“痛苦”的变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怎样恐怖、惊心动魄的场景?!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大自然经历了无数次的阵痛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

告诉你吧,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曾发生过这些大的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s),如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等,这些运动的能量和产生的后果,可不是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旧金山地震和印尼海啸等所能描绘的,可以说在上述构造运动面前,上述地震以及有人类以来地球所有的巨大变动,都是忽略不计的。

上述地球生命进程中发生的全球性生物五大绝灭事件,都与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等有密切关系。

顺便说说,地球演化过程中,最惊心动魄的不只是上述的几大造山运动,而是地球的分离和聚合过程——联合古陆(pangea)。

首先是联合古陆形成时期(即从8亿年前至2.1亿年前),这个阶段包括加里东阶段、海西阶段和印支阶段,有时合称海西-印支阶段,最后在二叠-三叠纪,造成了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相互连接而成的联合古陆。

然后是联合古陆解体时期(时限为2.1亿年前至今),从三叠纪以后,位于南极周围的冈瓦纳超级大陆逐步分裂为几个古陆,现今地球的格局就是那个时候形成和奠定的。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类界曾经历过了大自然的无数次的考验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国家,由于位于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比较活跃。20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最典型的一次就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至今仍记忆犹新。

地震带分布主要有郯城-营口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银川-河套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等,但总体相对稳定。

就拿汶川地震所在地四川来说吧,主要是川西龙门山、安宁河断裂一带,龙门山前山带是青藏地体和扬子地台的交界处,青藏高原(地体)向东挤压,逆冲、超覆在成都平原之上,这是必然结果,很可怕吧?!不过也不要害怕,这也可能是几百万年以后的事了。切记,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说了算。

人为何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大自然是永恒的,人生之旅总是短暂的

总的来讲,人类界总是要消亡的,人类界消亡(extinction)主要有三种最终方式:一种就像电影“2012”演的那样由于地球活动带来的人类绝灭;另一种就是星球碰撞事件带来的灭亡(即使外星人入侵也未必带来人类界的消亡)。最后一种,可能是人类的自我灭亡,如通过核武战争等。

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第一层意思,人类作为仅仅不同于猫科、蛇属、鸟类、昆虫等其它动物的有智慧的高等动物群体,人类固有的智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自身群体只有在无可抗拒的星球事件面前,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第二层意思,人类通过自己聪明才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能上天、能入渊、能钻地,能造飞机和核武器,无所不能,但就是在自然界面前,人类依然是极其渺小的。

第三层意思,人类只是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瞬,自然界演化的过客,在宇宙面前更是忽略不计,活得再好也不超过200岁,到时候结果都是一样的,要不就像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祖先”,要不就化作一缕青烟。然而,我们的灵魂不会死。

所以,亲爱的人类界朋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您说呢?

人生之旅,且行且珍惜。

切记!这里仅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谈谈关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