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刺18天后,任达华拒绝赔偿:比坚持更难的,是懂得及时止损

 瑞希在线 2019-08-10

作者 | 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外部评审团成员。


01

任达华复工,拒绝赔偿引人深思

在遭遇行刺18天后,香港演员任达华对外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他表示,对于赔偿,“不用了”,因为这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事情。

昨天(8月9日),有圈中人在社交网络晒出任达华的最新工作照,他已经复工了。

7月20日,任达华在广东参加商业活动时突然遭到歹徒的袭击,伤及手指与腹部。他先后进行了两次手术,还需要几个月的调养,才能恢复健康。

根据警方通报,行刺者存在精神障碍。任达华知晓情况后表示不会追究责任,也不要求赔偿。

这件事情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任达华作为公众人物有气魄、有格局;有人质疑,既然是商业活动,完全可以找主办方索赔,为什么不主张自己的权益呢?

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时间和精力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在这起事故里,行刺者有精神障碍,向他索赔,需要经历复杂的精神鉴定过程;向主办方索赔,会对自己今后的商业合作造成影响。既然如此,不如放弃,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任达华拒绝赔偿,体现的不仅是宽容和格局,短短三个字“不用了”,足以体现他决策的智慧: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消耗自己的事情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糟糕的事情,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果你继续纠缠下去,你不但要为之前的投入买单(沉没成本),还会浪费更多的资源扩大投入,这个扩大的投入叫做追加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如果你已确定继续在这件事中纠缠毫无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马上离开。

02

不舍弃,就可能拖垮你

2009年冬天,我经历了一场车祸,这让我第一次深度思考“沉没成本”这个概念。

那天,我和先生停车等待红灯放行。远处一辆黑色奥迪不知是溜号还是把油门当成了刹车,它飞速开来,狠狠地撞向了我们。

强大的冲击力下,我们的车又撞向了前面的箱货。前后夹击,车损严重,我和先生也都受了伤。

毫无悬念,奥迪车负全责。

去交警队办理手续那天,我刚拿到事故鉴定书,肇事方就被bianyi警察当场抓捕。原来,肇事方伙同他人涉嫌重大案件。

我当时就傻眼了,那我的损失谁来赔偿?经保险公司鉴定,车辆定损4万余元。

肇事方的案情严重,上了我们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我也从律师那里获悉,如果我想通过民事诉讼拿到车辆赔偿款的话,过程极为漫长。

简单来说就是:我只能等到肇事方的刑事案件审理完后,才能追究其民事责任。

和律师见完面后,我开始研究“沉没成本”,即已经付出的、不可回收的成本。

我合计了一下民事诉讼需要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成功的可能性,最后一咬牙:“算了!”

我自费修车,开了一年后又将车折价卖了,之后添了不少钱换了台新车。这件事里里外外花费不少,但现在想起来我仍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我意识到,在索赔这件事情的决策上,我只需考虑可变成本,不需考虑沉没成本。

如果同时考虑沉没成本,那么决策就偏离了事物本身的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我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会导致偏离最优解。

03

为什么你会屡屡掉入成本的黑洞

把沉没成本的概念延伸到职场,如果一份工作已经确定不是你想要的,你该怎么办?最佳答案是:放弃。但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不愿意放弃的人。

有个亲戚小刘,在一家工厂做核算员,她负责车间的工时统计和工资计算。这样的工作她做了4年,期间工资有一定涨幅,领导也许诺会提拔她做核算小组组长。

当初小刘是按财务人员招聘进来的,但是工作4年,她根本接触不到财务工作,除了车间的核算工作,她没有别的技能。

小刘想辞职,又心疼自己4年来的稳定工资和熟悉的环境,不走又觉得继续呆在这样的岗位上浪费时间。

2016年,我出国之前见过她一面。她说面试过出纳和助理会计的职位,但要从头做起,觉得心有不甘。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前段时间,从她家人处了解到,她还在原来的工厂上班,现在是核算小组组长。她的工作内容和以前差别不大,只是要带几个新人。

小刘明知道自己的岗位没有太大发展,却舍不得迈出一步。而现在,她更不愿意放弃自己7年的投入去寻找新的出路了,因为放弃的成本更大了。

很多时候,人们本该努力排除干扰,却因为陷入沉没成本的黑洞无法自拔,不自觉地过于重视它而不断投入新的成本。

为什么人们总是掉入沉没成本的黑洞?这其中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1、损失厌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人们对于损失有着天生的恐惧,为了避免损失,挽回损失而甘于冒险。

人们不愿意接受之前的投入是种错误,或投入付诸东流的现实。比起重新开始,获得新机会,他们更愿意坚持原来的思维方式或固有的东西来规避眼前的损失。

2、侥幸心理

相较于“从零开始”的巨大压力,人们更愿意相信:“现在也不是没有出路,我再坚持一下试试看,也许未来会更好。”

3、害怕惩罚

承认之前的投入是沉没成本,这意味着当初的选择毫无价值或价值不大。人们不容易接受这样的否定。

对于管理层而言,这往往意味着项目或管理的失败,他们要为失败接受惩罚。这也导致了人们宁愿将错误的事情延续下去,也要极力规避当下的惩罚。

04

当损失不可避免时怎样做出明智的选择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

面对沉没成本的黑洞,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止损。

证券交易中有一个技术法则叫:“鳄鱼法则”。它的意思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当损失不可避免时,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是取舍的本质。

最实用的止损方法是“切换视角”。也就说一旦意识到自己掉进了沉没成本的黑洞,先跳脱既有的视角,问自己:“如果是别人面对这个问题,他会怎么做?”

还记得英特尔放弃存储器业务的故事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来自日本存储器的价格竞争,英特尔已经连续6个季度亏损。

总裁格鲁夫下定决心要放弃存储器业务,然而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在所有人心目中,英特尔等于存储器。我们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身份?如果没有了存储器业务,我们还称得上是一家公司吗?

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在办公室里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谈论公司的处境。突然,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都下台,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想了想,说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之后,格鲁夫果断放弃了存储器业务,最终把英特尔转变成了一家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重现生机。

当我们懂得切换一个视角或身份,就会从当前的思维困境中抽离出来,重新评估事件,做出正确的决策。

止损,是对自己过去的付出和努力做出新的评估,而不是全盘否定,它是你重新复盘后对未来的反向确认。

余生不长,在你的生活里,让过去的过去,让未来的到来!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