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北方三大古老民族--秽hui貊mo(一)

 陆一2 2019-08-10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民族昙花一现,曾建立过空前的辉煌,但最终随民族消亡而一切都销声匿迹了。比如在古代中国东北的松嫩平原生活过一个民族叫秽貊[mò],他们是古代东北亚三大基本族系之一(三大基本族系即肃慎、秽貊和东胡),秽貊族曾建立自己的国家——濊王国,这个国家前后延续多久,经历多少个王,其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等等,已不为后人详知。

      秽貊(Yemack)是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由濊[huì]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秽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秽貊主体在关东,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另有一部分秽貊人迁至古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地区),最远到汉江南北两岸都有秽貊人的足迹。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以南的惠(秽)、漠(貊)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长春),融合成为惠漠(秽貊)部族,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秽),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道教传入扶余,灌口二郎,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随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秽貊族由于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分布,因此成为今日韩国学者争论的根源。朝鲜半岛的秽貊人在高句丽征服半岛北部后融入高句丽,成为高句丽人来源之一。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高句丽人口几乎全被唐政府内迁回中原融合。在此之前,秽貊人在半岛的分布从未离开过传统汉四郡地区。而现代朝鲜人的直系来源为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以及后来的新罗王国,与秽貊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

       濊貊(huimo恵漠)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 生活。秦汉之际,濊貊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夫余是汉朝在东北的地方政权,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以南起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北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夫余人文明的发祥地。肇源县望海屯遗址、杜尔伯特自治县官地遗址、富裕县小登科遗址,都属于夫余族文化遗址,同属于濊貊语族的还有高句丽、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农安,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经过几次变迁,大部分同东胡、肃慎的后裔以及高句丽和汉族人融合了。

       根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扶余国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南部,大体以扶余王城为中心,包括吉林省长春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凡辽宁省昌图县以北,吉林省洮南县以东,至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以南,皆其国土”。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最早记载扶余国的史书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时,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之后到了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最后在北魏被同是肃慎族系的勿吉(一说高句丽)所灭亡。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尝攻拔之。金朝置蒲与路,明朝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自五世纪被东部勿吉族和高句丽打败后,残留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就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产为主。后来,在东邻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系,从北齐直至隋唐之际。根据考证,豆末娄的前身是在族属上与北夫余有关的北夷索离国。豆末娄在八世纪初,被黑水靺鞨及室韦诸部所吞并。至此,松嫩平原上濊貊——夫余族系统已经完全融合到肃慎和东胡系统之中。而迁徙到朝鲜半岛北部的秽貊人则在高句丽进军半岛后被高句丽征服,成为高句丽的居民来源之一。至此秽貊人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秽和貊在古文献中作为族称时,分指两个不同的民族或族群,其分布皆在东北亚地区。在燕昭王以前的先秦时期,秽人大致分布于今我国吉林省大部地区和朝鲜狼林山脉、北大峰山脉、阿虎飞岭山脉以东地区以及俄国滨海部分地区;貊人则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柳河、医巫闾山至朝鲜的清川江之间。燕昭王向东拓疆之后,在貊人及高夷活动区设置辽东郡,与北方及东方的秽人、古朝鲜、真番等古族古国进行过密切的交往。自西汉时起,秽人地区分别为新兴民族夫余、沃沮、东濊所瓜分,而以古高夷为主源的高句丽民族在今浑江流域兴起,并不断吸收一部分未曾与燕、汉之人融合的貊族以及一部分夫余人。汉武帝讨灭卫氏朝鲜以后在朝鲜半岛的秽系民族东沃沮和东濊的活动区设立了玄菟郡和临屯郡,及至汉昭帝时期,将朝鲜半岛的四郡合而为一,真番、临屯、玄菟皆并入乐浪,而将燕汉长城以外辽东郡的地区划出,把玄菟郡侨迁于此。秽字单用时,一般是指秽族或秽系民族,基本不包含貊族或貊系民族,亦很少用于泛指义;貊字在单用时既有特指义,又有泛指义,汉代以降的貊人多指辽东的貊人或特指高句丽;秽除了与貊经常联用之外,很少与其他字构成合成词,而貊则常与胡、夷、蛮、戎等字构成双音合成词,皆泛指中原华夏族以外的周边少数民族,主要指北方少数民族。“秽貊”出现的时间较晚,基本上是汉代以降的事,秽貊是合成词而非词组,其含义比较复杂,当它表示特指意义时,作为词素的“秽”和“貊”的偏义性质比较明显:当“秽貊”特指秽族或秽系民族时,则偏在“秽”;当特指貊族或貊系民族时,则偏在“貊”。在阅读古文献或有关问题时,对秽、貊或秽貊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