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方向

 昵称30214245 2019-08-11

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方向 来自星空书院在线 06:06

文献来源: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解说人:周凌波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来分享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和方法。

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改革与改进,今天我们接着为大家分享王严淞的文章《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文章说道,培养目标不单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或是平白的事实陈述,其背后蕴含的是丰富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价值。不同学校所做出的不同目标定位,不仅仅是由学校自身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还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关于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改革?文章指出了如下几点:

1、明确方向:扭转“一次性”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毛入学率较低,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很大一部分只能“一次性”的,即从大学毕业之后除了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外,很少有人再有机会进入到高等学校进行“回炉”式学习。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的“一次性成才”理念,即通过4年的高等教育让学生成为“无所不能”的人才。这本身是与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相矛盾的,我们知道,人才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学习过程。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40%,在不久的将来很快会迈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伴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一次性”教育理念也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接受多次高等教育,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适度放慢教育的紧张程度,抑制“揠苗助长”的激进化倾向。

2、着重特色:摒弃保守办学理念。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国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的发展先机,一个共同的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各个高校都在其培养目标中加入了“创新”的要求。然而,仅仅在培养目标中提及“创新”的做法,仍然是形式化、表面化、敷衍化的。创新应该作为一种精神内嵌于大学的观念之中,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浸润于大学的实践之中。吊诡的是,每一所在提“创新”的高校,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却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国一流大学培养目标很少能够进行大胆的尝试,寻求更为精确的定位,更有特色的设计,以及更能振奋人心的表述。尽管这种“集体一致性”能够集中地反映出我国一流大学目前所看重的人才特质与类型,但其更多的是体现了我国一流大学过于保守、畏惧改变、拒绝风险的胆怯与懦弱。我国一流大学是否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可曾担负起“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重大使命?这种“别人不做,我便不做”的保守办学思想,使得一流大学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试问,这些大学又何谈能够培养出“开拓进取”“主动创新”的学生呢?

3、以生为本: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人才?这是千百年来教育界一直不断追寻的问题。我国一流大学以培养目标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回应,但按照这些培养目标所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呢?从一流大学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能力,能够主动创新,可以服务社会。但这其实是通过使用知识将学生“武装起来”,致使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这种培养理念其实是功利主义思想的衍化,不论是“应用型”还是“学术型”的人才定位,其归根结底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在做主导,二者的区别仅仅是知识的应用方式不同而已。大学应当是“育人”而非“制器”。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让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解放。多年来,我们更多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更多侧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程度,却忽视了学生自身所获得的价值。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未来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设计中淡化有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而回归到学生成长的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