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读者在小号发消息,或者在大号留言表示不认同,不认同的说辞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中心思想就一条: 省钱是需要时间成本的,有那个时间,不如花在提高自己身上。 这个想法也对也不对。 为什么我说它对呢,因为时代变了。 我故事里讲的,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当时我们国家整体收入水平和今天是不能比的。 那个时代一个家庭,年入几十万,就是高收入家庭了,而且当时住房自有率也不高,说白了,钱大部分都得拿去买房子。很少人手里有现钱,或者叫流动资金,可投资资金。 所以过去的这些年里,大部分国人的所有钱,甚至未来的钱加杠杆都投在了房产上。 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我文中讲的道理是对的,适用于大多数年轻人。 换言之,在那个时代,除非你是王思聪,否则即便你生在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你也拿不出多少流动资金。 一个年轻人,不省钱,怎么启动呢?等着谁给你5个小目标练手不成? 文中我讲了一个故事,8万块的事儿,2万块搞定了,省了6万块,也无非多花了2,3天。 在当年,如今几百万的房子的首付也就刚刚好6万块,所以6万块在当时是蛮有价值的。 你事隔这么多年再去看历史中的故事,肯定会觉得不适用,那是因为时移事易。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家庭拥有很多房产,同时年收入在几百万的家庭的数量比当年在几十万的家庭的数量还要多。 说白了,可投资资金变得异常的多,那时间就显得更宝贵了。 今天一个年轻人,如果家境不错,爹妈每年给你个100万去练手,连亏十年,你家也未必能伤筋动骨。 那你去节省,能节省出点啥?就算你去开个咖啡馆,你装修上省出个几十万,也没有多大价值。 所以你才会觉得省钱不值得。 这就像7、80年代,官窑的瓷器才1,2百块钱,一个工人,仨月不吃不喝,也能买下一件。 可是搁在今天,它起拍价都是几百万起,你指着从牙缝里扣,是凑不齐那个本钱的。 在一个大家余钱都不多的时代里,谁有流动资金,谁就占着先机。 我记得当年的中介给我讲过一番话,大概的意思是房子超过200万就很难卖。 理由很简单,当时大部分城市居民,两个家庭凑一起,也就能拿出40万左右的现金,2折的首付,那上限可不就在200万左右么。 那时候40万的现金好省么? 当然很好省。 我应届第一年的年薪是十万,两三年不吃不喝,不就省出来了么。 但是今天呢,首付变300万了,你让一个应届的硕士,进阿里,第一年30万,他得省多少年? 所以我们有些家境富裕的年轻读者,觉得我给出的策略是错的,完全能理解。 时代不同了,收入不同了,时间的相对价值也不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读者的看法是对的。 那为什么我又说它不对呢,是因为后半句。 我们读者认为,不做这些事儿,省下来的时间要去学更有价值的东西。 那我问你,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这问题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 为啥?因为处境不同。 比如有的人会告诉我,他爸爸有很多个小目标,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学习更高深的知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内心的丰富来提高自家的门楣,以求得从一个商人家庭转型为书香门第。 也比如有的人会告诉我,他们家主要的赚钱任务压在他身上,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是学习赚钱的知识。 那我问你,怎么学习?是去考个MBA么? 这里面依然是因人而异。 如果你问我,我的答案一定是结合我的情况。 我年轻的时候,有钱人不多,起码远没有今天这么多。 中国第一代下海的是60后,他们的后代是90后,所以70后,80前的父母里,甚少商人。 那对我来说,即使管父母伸手,能要来的也非常有限,而且会把家人都拖上自己的战车,提高风险。 那还不如不要,靠自己想办法。 我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那个年代得到启动的本金。 事实上,人的能力就是通过这些小事提高的,我没有觉得赚小钱和赚大钱在能力上有啥区别。 恐怕唯一的区别,是本钱不同而已。 如果我给你100万,你能把它翻100倍,那理论上我给你1万,你翻100倍所需要的时间,只会更短。 钱越小,指挥者的能力叠加上去的作用越大,收益率越高。 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你让他指挥100个人,他是间接指挥的,他指挥10个,通过这10个人指挥到剩下的90个身上去。 而你让他指挥10个人,他的指挥是可以直接落在每个人身上,那效果就不会被中间层减弱。 指挥人是这样,指挥钱也是这样,钱小机动性好,你可以指挥它以更高的频率在更多稍纵即逝的机会中,见缝插针的增长。 只有这一个好处么?远不止。 你看军队提拔一个人,很少上来就让他做军长,往往是排长或者连长做起。 因为指挥士兵和指挥军官是两种模式。 一个没有指挥过一线士兵的军官,上来就指挥军官,往往会像马谡一样,纸上谈兵,不了解实情。 一个年轻人,书读了很多,商业模式看了很多,经典案例了解了很多,但从来没有指挥过小钱,你上来让他指挥大钱,往往都是亏的一塌糊涂。 因为他懂的是轮廓,不是细节。 马谡想问题很理论,扎营在山上,居高临下,有地利之便。 王平看问题很现实,山上没水源,一旦司马懿断水放火烧山,一天之内士兵就会哗变。 所以一个年轻人,能先从王平干起,逐步干到马谡那个位置,才更容易成长成真的人才。 人才的特点是什么? 是既有战略眼光,又了解每一个士兵。 你现在来看钱。 如果你的启动资金很少,是你指挥小资金一点一点壮大的,那你的自信心就从这些局部胜利中逐渐培养起来了。 说白了,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傲娇的说,老子是光屁股上的牌桌,所有筹码,都是我挣来的。 这就像一个人身在高处,心中不慌,因为他很清楚,往下退一格,是实的,每一步自己都走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可如果我们给一个年轻人开局就一大笔资金,他也许也能赢。可他终身都是慌的,心慌。 为啥?从那个启动资金往下的部分,都是悬空的,里面没有他的脚印。 他只打过上面的部分,没有打过下面的部分,他不知道一旦跌落,该如何从头开始,该如何重新站起。 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被迫打大仗,因为有钱人增长的速度太快了,投资的门槛提的太高了。 他们失去了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做起的时间窗口。 而我那一代人,很幸运,还抓住了这个时间窗口的尾巴,给了我一个从零开局的机会。 你看到了,所有的策略都是因时而异,不同的局面下,策略是不同的。 仅仅如此么? |
|
来自: 昵称27831771 > 《记忆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