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简帛书刻观秦隶至汉隶的文字历史发展沿革

 百了无恨 2019-08-11

一 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198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50号秦墓,为墨书秦隶,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隶文字。此牍书写时间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前309年),仅三行,119个字,纵成行、横不齐,字距较大、行距小,字形呈方扁,多取横势。作为大篆金文走向隶书的过渡时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态的写法,显示了与其隶变之源——同时代的大篆金文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字体形态方面相对比较原始,保留了大量的大篆及金文的书写结构和用笔方式,如(图1)中“道”字的走车旁即是非常明显的篆书写法,与之相似的还有“除”“阳”二字的左耳刀旁。但相比于篆书金文的繁复书写,青川木牍上的文字已经出现了笔画上的简省与合并,如图1中的“廣”“其”“戊”“民”“下”“鲜”等字已基本摆脱篆书的结构,与现今使用的文字在形体上有相近之处。从章法布局而言,此牍笔画纤细,字距较宽,给人以舒朗开阔之感。“己”“三”“高”“民”“下”等字的用笔和笔迹都清晰地表现出了书写时起止的回锋和出锋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展现出波挑之势,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

二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甘肃放马滩地处秦岭山脉中部,属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此处有100多座秦汉墓葬,呈扇形分布,墓葬群保存较好。198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放马滩古墓葬群的13座秦墓和1座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有战国秦木板地图、竹简和西汉初期纸绘地图等重要文物。其中一号秦墓出土的460枚竹简,以其时代早、保存完整于1994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引起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关注。其中竹简大多数保存完整,出土时置于棺内头骨右侧。从留存痕迹看,其简册有上、中、下三道纬编,每简右侧编绳处都有三角小锲口,并留有编绳朽痕,系丝织物。大部分简的天地头正背两面粘有深蓝色粗布片,可推测出当时编册后曾用布包裹粘托,以作装帧,简文篆隶间杂。文字一律书写在篾黄面,篾青面无文字。每简最多容43字,一般在25~40字之间。每简书写一条内容,至一章写完,如有空余,再写不同的章节,其间用大小圆点和粗线段区分,以示分章。如遇转行,必写在与之邻近简的空余处。经整理,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日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民俗以及农业、人口、人民生活的原始资料。甲种《日书》,共73枚,出土时卷在最中间,简长27.5厘米,宽0.7厘米,厚0.2厘米。内容可分八章:《月建》《建除》《亡盗》《入月吉凶》《男女日》《生子》《禹须臾行》《忌》。乙种《日书》,共379枚,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厚0.2厘米。内容有20余章,前七章与甲种同,其他另有:《门忌》《日忌》《月忌》《五种忌》《入官忌》《天官书》《五行书》《律书》《巫医》《占卦》《牝牡月》《昼夜长短表》《四时啻》等。《墓主记》共8枚,简长23厘米,宽0.6厘米,厚0.2厘米。内容是县丞向秦国御史呈交的一份“谒书”,记述一位名叫“丹”的人死而复生之事和简历。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墓主记》,有的学者(如李学勤教授)认为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相类,应是志怪小说之滥觞①。

如(图2)可见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较之青川木牍笔画更加粗犷、草率,最末一笔的隶意也更加突出,出锋更加急促,造成如“是”“子”“戒”“敢”“心”等字的主笔极为突出的现象。字体结构方面更加向扁平方向靠拢,向右的波桀之势更加明显,如“人”“有”“正”等字,但其中的大篆写法并没有完全消失,如“天”“水”“丑”“忌”等字笔触圆转,字体结构方式仍为篆书写法。由“男”“者”“自”“司”等字可以看出笔画的简省增多,与今日所见的简体字已几乎相同。在整体封章布局来讲,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较青川木牍而言结构紧密,字距极短,又因笔画较粗,更显古朴厚重。

三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时间跨度较长,部分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属同一时期,但睡虎地秦简确实是较为成熟的秦隶书的代表,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②。

由(图3)可见,睡虎地秦简字形结构以方正为主,长形为辅,从简中各字的书写方式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秦篆书写方式与笔触痕迹,篆隶结构相互混杂,在破坏、肢解秦篆书写方式的同时,尽量体现自身的抒情性与独特性,尽管在笔迹中是可以看出书写时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裹笔而行的中锋的笔法,但相比青川木牍、天水秦简而言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甚至是在汉代隶书中常常出现的掠笔、波挑、横画出锋及不同形态样式的点的书写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最为明显的以(图3)中“上”“以”“土”“之”等字为代表,他们的横画与捺画都有非常明显的按笔、出锋的现象,与汉隶中的“雁尾”极为相似,且横画的起笔处已然出现有“蚕头”样式的逆锋向下回锋行笔的书写态势。在字形结构方面,图中“之”“若”“从”三字还保留有篆书写法,但字形已变为方正略扁的模样,而“萬”“石”“而”“嵗”“籍”“城”等字已脱离原有的篆书结构与书写方式,与现今所用之字一般无二。在整体封章布局方面,云梦睡虎地秦简不似青川木牍一般字距疏阔,但也不似天水放马滩秦简一般字与字之间严丝合缝、密不可分,变得较为适中,也更加平和稳定,笔画线条部分粗细适中,不似青川木牍那般纤细也不似放马滩秦简那般粗犷草率。由于睡虎地秦简年代跨度较长,除图示简牍外,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

四 里耶秦简

里耶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的酉水北岸,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是战国时期秦、楚对峙的前沿和军事要道。《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苏秦说楚威王:“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③”所言及之处正是此地。里耶秦简是2002年6至7月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纪年从秦王赢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现今出土的简牍发现约有3万6千枚,此外这批秦简中还有上千枚无字简牍。

里耶秦简的书写年代属于秦代末期,比之年代较前的各地出土简牍记载内容更加翔实细致,但书写也更加潦草。从字体结构而言,此简之前的各类简牍多偏向方正略扁的结构,而里耶秦简多数字体与睡虎地秦简的少部分字体构型相似,均呈长形,原篆书中常见的曲式线条几乎已全部转为方折,尤其在“宝盖头”“门字框”的笔画转折搭接处已全然是隶书的笔顺与写法,如(图4)中的“空”“官”“家”“写”“宇”“问”等字均是如此。其次,此简的笔画省略、合并现象较之前简牍更加明显,“陽”“计”“责”等字的写法与今日所见之字已无甚差别。此外,夸张、突出的笔画更加常见,如(图4)中的“之”“庭”“悲”“戊”“戌”等字的主笔捺画、心钩、戈钩,非常突出,极具表现力,说明书写者已不再仅为记录事务而书写文字,已开始以文字的不同书写方式表达自身。

五 马王堆帛书与成熟汉隶

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此帛书非一人一时写就,其书写年代约为秦汉相交时期至文帝时期,属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重要依据。

马王堆帛书所历时间较长,书者不一,故而风格各异,不尽相同。有的秀美婉约,有的古朴厚重。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在笔画方面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规律性,主笔的波折突出且厚重,如(图5)中“世”“土”“死”“故”“天”“见”“以”等字。从字形结构与书写方式而言,如(图5)中“守”“下”“不”“相”“音”等字,与成熟时期的汉隶已经极为相近了,圆转的笔画已经近乎全部转为了方折的笔画搭接方式。从整个章法布局而言,字与字之间并没有固定的间距,行距较清晰,字或大或小,平正欹斜,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比较跳跃灵活,不似成熟时期的汉碑隶书刻字那般规矩严整。(图6、图7)是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碑刻《礼器碑》与《曹全碑》,此二者的字形结构、章法布局已经完全成熟,在书写用笔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律性,是汉隶的代表碑刻,不同者仅是风格用笔方面的差异,《礼器碑》瘦硬劲挺,《曹全碑》飘逸潇洒。

隶书由战国——秦——汉,走过了太多太多年,也见证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古老时代。历史的步伐一直在迈进,隶书也如上述文章所言随之前进、步步变化,索绪尔曾言:“在任何时代,哪怕追溯到最古的时代,语言看来都是前一时代的遗产。”而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自然也不例外,与前一代相较,代代不同,而这些改变也都必有其原因,经与当时历史文献相对比查证,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书写工具的改变

自西周已降至汉朝,出现过的各式书写用具,经考古发掘,现今可见实物的有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笔:笔杆竹制,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头毛长2.5厘米,用兔箭毫④。而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书写工具种类较多,如铜锯(带木柄)、铜锛(单面刃)、鎏金铜削、夹刻刀、木柄铜刻刀、铜锥、竹杆笔等⑤。此外还有用来进行刻石的一些器具如:针、锥、凿等金属类用具。使用的书写材料多是墨与漆,其中漆并非是现今所用的漆,而是一种树木名称,它的汁液可用来制作颜料,如《尚书·禹贡》所言“厥贡漆丝,厥篚织文”即是如此。而作为文字载体的有简、木牍、札、玉片、石片、绢帛等,不同的书写工具会呈现不同的书写效果,也会有不同的书写速度,硬度较高的工具在书写或刻制时不便圆转,适宜方折,且在书写速度日益加快的要求催促下,字体结构慢慢向简易与方折转化。

2.经济历史发展

封建社会自古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至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逐步成熟,铁犁牛耕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更加促进了各国间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成熟、国家各级政治机构也逐步完善,各类相关的律法文书往来日益密切,在这些交流过程中文字被更加频繁的使用,这就为文字的书写速度提出了要求,从而使字体简化、书写从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历史要求,而篆书笔画较为复杂,且多圆转笔画不一刻制,人们一步步将文字笔画进行合并省减以符合时代的要求,文字的隶体化也就此一步步达成,直至呈现出我们现今看到并学习的规律化的隶书风格。

3.社会文化进步

战国至秦汉相交的时期一直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自西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领地主导权,社会充满变革,思想文化方面也处于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时期,直到汉朝开始休养生息,思想上独尊儒术,这样的变化反映在文字上即是战国时期文字代代各具特色,至汉朝时逐步呈现为较为统一的文字风格。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不再是周王朝时期巫祝、贵族阶层的专属,士人阶层崛起,学在官府逐步转变为学在民间,文化阶层下移,流入民间,使更多的人得以接触文字与文化。而社会动荡使各国间交流涉及领域更加广阔,而篆书结构书写较为复杂,难以记忆,尤其对于平民阶层来说更是不便交流。各国间为便于交流,文字结构从简是最合适的方法,同时也符合当时的文化历史发展方向。

注释: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M].中华书局.2009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2001

③司马迁著.史记·苏秦列传[M].中华书局.1975

④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椁.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2期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①丛文俊著.中国书法史·先秦 秦代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88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J].文物出版社

④文物出版社主办.文物[J].文物出版社

⑤杨艳.隶书的产生极其审美价值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 秋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