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山人的艺术(2)

 百了无恨 2019-08-11

十二

八大山人对抗打击和困境,和杜尚有着类似的处理方式—六个字:沉默、缓慢、独处。

他通过沉默、缓慢、独处创造出自由的艺术。他解放的不是笔墨和艺术,而是自己。

通过禅门的参悟,他知道,其实少有人知道什么是艺术,艺术本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他去掉了前人设置的“所知障”,打破了罗格斯主义式的智障,去掉了佛之谓我执。他通过自我的彻悟,超越了尘俗和知识的羁绊,实现了笔墨的自由。

十三

八大山人尽可能减省笔墨,不重复自己,保持冷静清醒的自我良知。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说:“良知保持自己于纯粹思维和个体的统一之中;良知于是就是自身确信的精神,而自身确信的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它自己的真理性。”

真正体现自我良知的艺术体现着艺术的真理,放射出自性的光明。

十四

同时代的人这样评论八大山人书法—见过八大山人的龙科宝说:“山人书法尤精,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华亭意。”与八大山人曾有过彻夜长谈的邵长蘅说:“山人……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一家,狂草颇怪伟。”张庚说:“八大山人……书法有晋唐风格。”

八大山人《传綮写生册》题跋,隶书、楷书、行草、章草俱全,可见他早年受到过良好的书法训练。

其楷书方正瘦硬,有欧阳询风神。题《芋头》的书法,颇具欧阳通风采。行草题跋,王羲之《圣教序》、李邕《麓山寺碑》,以及董其昌的影子闪烁其中。

八大山人早期书法创作显示出他对各种书体的敏感,从而看出他摸索和锤炼书法的过程。

“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事不为古人所缚。”儒学和佛学的双重体悟开拓着他的艺术之路。

十五

康熙十三年甲寅八大山人假托“黄安平”之名作《个山小像》。《个山小像》完成前后四年里,画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自己和友人题写的文字,这些文字如谶语、如天书,呈现出一段艰苦的心路历程。

篆、隶、真、行、草、章草六种书体密布画面。从中可知他在这个时期书法发展的轨迹。

篆书自题“个山小像”四字。八大山人于篆书多有涉猎,多恣肆奇诡。临禹王碑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题跋上的真书仍有欧体状貌,取其刚硬险峻朗健。

个山自题的第七跋行书,是山谷体,说明他对黄山谷有较深的研究和习练。

第一跋两行行书,笔法、结字、章法、神韵宛若董华亭,可见他对董字用功之深。其《墨花图卷》《梅花图册》也流露出这一消息。其实他的画也是从董华亭脱胎出来的,因脱胎换骨而卓异。

晚年八大山人以中锋圆润、厚重旷朗富有晋人气象的“八大体”广布于世,可知他对篆书沉潜颇深。

画像带着斗笠,是为了遮掩僧相。丛林也是社会,珈蓝也有嗔喜,念佛难了心志。所以他后来托颠狂还俗,在尘世间用艺术完成了他自己。

十六

突转和发现是古希腊悲剧的奇妙手法。

八大山人的艺术呈现的就是突转和发现带来的山穷水尽后的新奇。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268页写道:“最坏的情况是诗人有意要讨好听众,于是就宣扬在听众中占优势的而却完全错误的倾向,它就对真理和艺术犯下了双重罪过。”

正如傅山所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八大山人、傅山、徐渭就是用艺术实践痛斥上述罪过的艺术家。

十七

“凭主体的旨趣,这就是保持任意在哪里开始或者终止的权利。”(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193页)

主体具有诗意,具有深刻的见解和思想,是独立自足的,创作就会自由而从容。高度简洁,甚至不完成,本身就是一种自由、自觉意义上的创作状态。

卓越的艺术未必完善,未必追求完善。事实上,世界从来没有完善过,尤其是人的世界。

八大山人的画,随起随止,全在自我。

写字是骨子里的东西,是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跟别人解释,也没有必要让很多人理解和赞赏。无论临帖还是创作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八大山人的书法状态。

自我感悟和自由精神是艺术的根本。“艺术的最初最原始的需要就是人要把由精神产生出来的一个观念或者思想体现于他的作品。”(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33页)这是八大山人书画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是八大山人的卓异之处。

八大山人的艺术是精神的自白。赫尔曼·黑塞说:“他知道上帝不能为人类做任何事,但是他们还是一个劲地对话……”这种对话是思考、是自白、是艺术。

十八

历经磨难后的八大山人解脱了,如《毗耶娑·薄伽梵歌》所说:“遇到痛苦,他不烦恼。遇到快乐,他不贪图。摆脱激情、恐惧、愤怒,这是智慧坚定的牟尼。”

八大山人反复写心经,在寺院里专心诵经。“诵经是为了宁静,没有这种宁静就不可能将人的思想集中起来。”(乔治杜比《私人生活史》一卷492页)这使他从家破人亡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修炼了他的精神。

八大山人从冷静凝思中清醒,“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墓碣文》)

他从佛门入,从佛门出,悟透佛俗,回归自心。


十九

恽南田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

八大山人书画的境界就是最宜入想,而不易抵达之境。

第一等境界多自寂寞无可奈何悟入,无由探究而得,不可复制,无法重复。

寂寞无可奈何之境背后是艺术家由无数生生死死构成的深厚的自我背景,因为深不可测,所以韵味无穷。

许多人挤进了热闹的艺术舞台,却背离了艺术。

八大山人远离当朝的艺术舞台,却成就了高贵的艺术。

二十

   赵无极展览题目《无言的空间》,万山深处不与尘俗交接。使人想到八大山人的艺术。

二十一

弥顿:“每一行都要表现自己的个性。”

把八大山人的字画割开看,照样笔笔是八大山人,大艺术家莫不如此。

二十二

    八大山人的书画很像他的思想,他的思想很像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很像那段历史,那段历史极为荒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