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上课

 wlr6688 2019-08-11

陈寅恪被中国知识界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时人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他一生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历时33年。

陈寅恪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或书包,而是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着书本,大多是线装书。佛经、禅宗的书一定是用黄包袱皮包着,其他课程的书则用蓝包袱皮。他对教书这件事有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每次上课前总是要郑重其事地换上长衫。

1945年,陈寅恪手术失败,双目失明。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劝他休养一阵,陈寅恪不从,“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过去,课堂上讲到激动处陈寅恪便会闭目良久,但眼睛瞎了以后,他总是睁大双眼望着前方,一副很努力的样子。看到这儿,很多学生都流下眼泪……“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备课十分认真,即使每年一样的课程,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因为他的课难度太高,总是课越上学生就越少,但不管是站满了人,还是只有一个人,他总是一样认真。

陈寅恪上课

<解读>

师者风范:陈寅恪完美地为我们示范了何为师者。他尊重他的职业,总是用虔诚的心和端庄的仪表去奉献;他也尊重他的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播学问,启发新知,对学生负责。所以他虽然没有文凭,却能成为“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与当下那些只知追名逐利的所谓学者乃云泥之别。

学术标杆:盛名之下的陈寅恪朴素诚实,谦和而自信,真诚而不伪饰,“四不讲”体现了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无论顺境逆境,陈寅恪始终秉着这样的风骨在学术的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其他话题:学术之光、操守、沉潜、摈弃浮躁、风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