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杏坛归客 2023-08-11 发布于山东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

作者:陈甲取

中国语言文字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提出这霸气“四不讲”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盖世奇才、最好的教授、活字典、活辞书”……学界对陈寅恪有许多评价。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登上了清华园的讲台,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天王”。当时,清华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有搞不定的文史疑难问题,都向陈寅恪请教,而他每次也都让人疑惑而来,满意而归。尽管陈寅恪所教的佛经翻译文学、《蒙古源流》研究、唐诗校释等课程比较冷门,但他能把枯燥的课程讲得极为有趣,引用多种语言,把内容掰开揉碎,甚至把史料、引文的出处、作者、版本、页码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不光学生爆满,就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浦江清和当时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知名教授都来听讲。陈寅恪由此又被学生称为“太老师”,是名副其实的“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为何如此有才?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陈宝箴是维新变法的风云人物,父亲陈三立是著名诗人,哥哥陈衡恪是知名画家。陈寅恪12岁开始留洋,先后到日、德、法、美的名校就读,博采众长。他是复合型人才,精通历史、宗教、文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通晓梵文、突厥文、西夏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东土耳其文、满文等多种文字,极为博学。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本土派学者和海归派学者的流派之争较为盛行,但不管哪一派,都对学贯中西的陈寅恪非常推崇,这在“文无第一”的学术界中极为少见。吴宓赞他“中国最牛人”,刘文典誉他“真教授”,傅斯年夸他“三百年来首席人才”,梁启超则说:“别看我著作等身,但摞一起也不如陈先生三百字有料。”

在常人看来,陈寅恪才高气傲、狷介耿直,但他自有风趣幽默的一面。有一次上课时,陈寅恪调侃学生说:“我有个对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当时清华国学院的导师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而另一位导师王国维曾做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既然你们是梁、王的学生,也就是康有为的徒孙、溥仪的同学了。如此到位而诙谐的“马屁”,令学生们笑倒。

有人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我想,大致可以这样描述陈寅恪:他没有文凭,却被清华聘为导师;他著作寥寥,却被学者一致推崇;他眼盲腿瘸,却是“教授的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