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昵称30717137 2019-08-11

大秦帝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着“奋六世之余烈”的奋斗历程,也有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辉煌战果,更有着“书同文、车同轨”奠定中国大一统根本的历史伟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朝代,却如同一颗照亮整个寰宇的流星,瞬间消失在苍茫的夜空,唯剩无数的仰望者不断地追寻着它的踪迹。。。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大秦帝国系列剧

历朝历代“过秦”者甚多,尤以贾谊之《过秦论》著名,贾谊通过对比指出,秦亡于“仁义不施”,统一后秦二世没有改正始皇帝的错误政策,而子婴更是没有救亡扶倾的才能,导致大秦王朝三世而亡。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贾谊过秦论

今天,我们顺着先贤的脚步,再“过”一次秦,只不过这次我们谈点文化。我认为,大秦帝国三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文化软实力的缺失,导致秦虽国强但是“文化实力”弊弱,秦人价值观畸形,因此对六国缺乏有效的文化输出,形成不了文化感召力,六国民众对统一后的大秦无文化认同感,所以秦虽尽得六国之土地,却未得六国之民心,陈胜吴广起义后一呼百应,大秦帝国便迅速地土崩瓦解。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在开始论证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文化软实力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指一个国家由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力量,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文化软实力

放在秦国所处的时代,则可以理解为,秦国的文化,秦人的价值观及道德准则,以及秦国对他国的文化感召力和输出能力。

为什么说秦国的“文化软实力”缺失

首先,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秦国有着先天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秦国所处的位置: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春秋时期秦国地理位置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两点:

其一,秦国地处关外之地(函谷关以西),远离中原腹地,而我们知道,历来中原腹地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大秦则被强大的晋国堵在了函谷关外,无法接触到中原文化的本源;

其二,秦国直接和西戎接壤,了解历史的都知道,秦国的发家就是因为秦人帮助周天子抵御戎狄,而在秦国的历史上更是不断地与西戎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秦人剽悍的战斗力就是来源于此。因此,秦人多多少少会受到西戎文化的影响。

于是,秦国在远离中原文化的同时,又受到西戎文化的影响,此消彼长,秦国在文化实力方面和东方诸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影响秦国的四大名相无一是产自秦国,卫鞅、张仪、范雎皆来自魏国,李斯则来自楚国的中原地带。而秦国的名将,白起、司马错、王翦等人却都产自秦国本地,因此,古人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文化的差异。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秦孝公与卫鞅

除了“先天的不足”,秦国“后天”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秦国虽然文化课不行,但是好在秦国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中原的法家、纵横家等都愿意大老远的来给他“上辅导”。但是秦国智商不高,脾气不小,还没理解透彻,就把一位位“辅导老师”给杀了(秦国名相大都无善终),导致最终犯了大过。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商鞅变法,用八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商君书

商鞅变法是历史之伟绩,商鞅通过对秦国国情的考察,结合“乱世”之势,运用所学之法家内容,使秦国一跃成为实力首屈一指的大国。这是秦国“得其形”的表现。

但是为什么说秦国“未得其神”呢,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其实就好比一位身患沉疴的病人,需要一副“猛药”让他快速康复起来,好不受别人欺负,这副“猛药”就是商鞅变法。而秦国强大以及一直到统一六国之后,他已经是一名“壮硕”的汉子了,也不存在任何敌人,已然不需要“猛药”,需要的是调理和养生。但是秦国却仍然坚持服用商鞅留下来的“猛药”,最终产生了副作用,不治而亡。

商鞅变法是建立在秦国疲弱的国情和天下相互吞并的形势之下的,严刑厉法、奖励军功等举措能够有效的增强国力,但是秦一统后,国力已强,天下已统,但是秦国法制却僵化不前了。严刑厉法不会带来国力增强,只会带来怨声载道;奖励军功下的军队被拉去大兴土木,有名无实。。。。。。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大泽乡起义

商鞅变法的精髓在于对国情和形势的分析,即中华文化的内涵所在——实事求是,秦人未理解到这一点,所以只能自取灭亡。

秦国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输出”

其实秦国并不是没有“文化感召力”和“文化输出”,只不过输出的内容对于秦国来讲是消极的。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在六国民众中形成了一种“残暴”印象: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淮南-要略》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秦国虎狼之师

在六国人眼里,秦国“残暴无恩”、“趋利寡义”、“虎狼之国”,这便是秦国的“文化输出”,在这种认知下,六国民众避之唯恐不及,更别谈“文化感召力”了。

其实秦始皇作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焚书坑儒”便是他挣扎的结果,他试图通过对六国文化的抹杀来达到其控制六国民众思想的目的,殊不知,这只会加深他们对秦国“残暴”的认知。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焚书坑儒

大秦帝国就像一个跛脚的巨人,虽然能凭借强有力的上肢战胜强大的敌人,但终究因为下盘的不稳而不推自倒,而这条跛脚,就是他的“文化软实力”。

作为对比,汉唐这两个大一统王朝在文化的建设上则是大有所为,汉初之“黄老文化”适时地提出“与民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随之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进行中央集权;唐初,在文化建设上更是实行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开创“贞观之治”。这可能也是现今中国人普遍以“汉人”、“唐人”自居,而不以“秦人”自居的原因吧。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论大秦帝国的灭亡

汉唐

总结

秦国由于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失误,造成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弊弱,以致于无法形成积极有效的文化输出,更谈不上文化感召力以及六国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所以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下,一呼百应,迅速瓦解。

大秦帝国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伟大的,它使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保持着大一统的姿态,避免了类似于欧洲的分裂。但是大秦帝国给予我们的警示也应该是深刻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伟力,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复兴中国梦

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