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爱洒向红树林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范航清

 lj0279 2019-08-11

中国网

2015-01-31 00:00

范航清在进行红树林团水虱危害调查

中国网1月31日讯 头顶草帽,肩扛相机,永远一身休闲而简朴的穿着,行走在大海边、穿梭在红树林丛中的范航清博士,是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红树林的国际专家、中国首席专家。

他从事海洋高等植物生态研究19载,十几年如一日,带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渐次向人们揭开红树林的神秘面纱,为研究、保护和开发红树林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我国沿海生态安生和世界环保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北部湾蔚蓝的大海边、在葱葱郁郁的红树林里,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一腔激情,来自于对红树林的眷恋,充满激情,不知疲倦,工作起来就像一只不停歇的陀螺,又像一台动力十足的马达,这是范航清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范航清向亚太地区红树林专家现场介绍红树林地埋管网生态保育模式

记者见到范航清的时候,他正顶着烈日陪同两位日本红树林研究专家考察。7月,正是北海最炎热的时候,似火骄阳肆无忌惮地照射着大地,迎面袭来的一股股热浪足以令人窒息。

就是在这样酷热难耐的天气里,他陪着日本专家走过一片又一片红树林,踏过一块又一块滩涂。考察完毕,他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召开与日本专家的合作洽谈会。到了晚上,他又如约出现在日本专家的欢迎夜宴上。记者约摸算了算,从早上6时到晚上12时,范航清没有正儿八经地休息过。

“范博精力十分充沛,和他共事这么多年,很少听他叫苦喊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莫竹承说。在研究中心实习的研究生李森告诉记者,范博士是个超级“工作狂”,经常熬夜写论文、做研究到凌晨。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早上他还能坚持照点上班。研究中心上上下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了解范航清的人都说,他的这股工作激情来自于对海洋高等植物尤其是对红树林研究的眷恋和执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上的特殊森林,与珊瑚礁、上升流、海滨沼泽湿地并称为世界四大最富潜在资源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它具有消浪、护岸和减灾作用,被人们称为“海岸卫士”。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从事红树林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寥寥无几,人们对红树林的了解并不全面,更不知道红树林对于保障海洋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就这样,从1991年始,范航清开始着重从事红树林的研究。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枯燥乏味的实验,没完没了的野外作业,范航清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坎坷。

回首19年的漫漫科研路,范航清颇有感触地说,科研人员要有一腔激情,要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毅力,要经得起诱惑,忍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如果不具备这些,是做不好科研的。

范航清在检查红树林生态养殖试验效果

认定目标,毫不动摇向前走

今年45岁的范航清是福建建瓯人,1991年获得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海洋高等植物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当时,导师极力劝说他留在母校任教。在人们眼里,这是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有了导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前途光明而又坦荡。

但范航清的选择却令人大跌眼镜。毕业后,范航清毅然离开了宁静美丽的都市厦门,来到了北部湾畔的小城北海。这样的选择在常人眼里似乎有些“傻”———放着好好的大城市不呆,非得跑到小城市里“瞎折腾”。

说到这次决定一生命运的选择,范航清并没有向记者解释太多。其实,无需多说,广西那片占了全国近三分之一强的红树林就是最好的答案。范航清笑着说:“我要来这里,因为红树林就在这里。”

选择是轻松的,但选择之后的辛酸与劳累却丝毫不轻松,有的时候甚至有些沉重。

那个时候,科研条件十分有限,但红树林研究工作的实践性又特别强,于是范航清常常步行或骑着半旧的自行车去野外工作,一呆就是一整天。到了夏季,范航清经常顶着烈日“猫”进红树林里,晒得全身冒汗、衣服湿透而全然不顾。一个夏天下来,范航清变得又黑又瘦,让妻子心疼极了。

工作的艰苦和枯燥,范航清可以承受,但他不能容忍人们对红树林的破坏和砍伐。长年浸泡在红树林中的范航清心痛地发现:近20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55%~60%。而中国的红树林面积也由建国初的5万公顷锐减到目前的2万余公顷。近10年来,广西红树林面积已减少了10%。

从那以后,作为科研人员的范航清,开始从单纯地研究如何为了保护红树林而保护红树林,转而研究如何更合理地在保护中寻找红树林的实用价值所在。范航清说,红树林不仅能消浪、护堤和减灾,而且能用于养殖、旅游观光等实体经济领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能让人们知道红树林的这些价值,他们便不会再肆意砍伐红树林了。

就如同唐僧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范航清和他的红树林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他丝毫没有退却。他说,当初既然选择这个行当,就要毫不动摇地向前走。

范航清代表广西接受2013中国最美湿地奖

一股“呆气”,成就中国红树林研究的领军人物

与范航清共过事的人都说他性格开朗,说话爽快,不拘小节,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词语用在一个科学家的身上似乎有些不靠谱。但,这就是真实的范航清,生活中快人快语、愤世嫉俗,而工作中却谨言慎行、刻苦勤奋。

一位曾经在海洋研究所和范航清共事人回忆:平时大家工作悠闲自在,不少人下班后会聚拢在一起玩扑克,而范航清常常是趴在办公桌上看书写字。除此之外,就是在茂密的红树林中深一脚浅一脚泡着。“当时觉得他挺呆的。”一位科研人员说。

在今天看来,这股“呆气”,其实就是一种勤奋。凭着这股“呆气”,范航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实现着一次又一次跨越。

来到北海的第二年,范航清主持完成了“广西北部湾北部海岸红树林生态系及其快速恢复”的课题,初步掌握了广西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的资源,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1993年,范航清通过实验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秋茄红树植物的胚轴光眼现象,为解释红树植物的大洋漂移和种类的地区一致性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

1994年至1999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红树林渔业———海堤———红树林减灾模式,开拓了我国红树林的研究方向。1995年,该模式成为亚洲发展银行的首选项目。

2001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了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南中国海周边7个国家共同参加的“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国际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由探究红树林、海草、湿地、污染四方面活动组成,红树林为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每一活动设1位国家首席专家,以投标方式产生。范航清在竞争这一项目中胜出,中标成为“UNEP/GEF红树林国家活动首席专家”,这是广西科技人员首次独立中标国际项目。

由他主编的《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成为我国红树林研究的经典资料之一。他的《红树林———海岸环保卫士》,成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治理红树林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骨干培训教材。在他的带领下,研究中心在红树林研究的部分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范航清说他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人类既能拥有一片美丽的大海和一片葱绿的红树林,又能挖掘出红树林更多的诸如养殖、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实用价值。

现在,范航清依然顶着草帽、扛着相机,穿梭在红树林里。他说,为了梦想,他的脚为停留。(记者 唐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