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天,6个孩子死亡,暑期为什么成了“夺命假期”?

 肯定式教养 2019-08-12

这两天,连续看到了两篇令人痛心的新闻:

第一件是8月3日,四川南充一老年代步车自燃,烧死了车里两个孩子。

老人下车送亲戚,因为带孩子不便,于是将两个孩子锁在车里,结果车子发生了自燃,孩子没有被救出,结果被烧死了。

以前经常看到的是孩子被遗忘在车里,被热死了。

前段时间,我印象比较深刻是一个爸爸送孩子去幼儿园,因为打了个电话,就把孩子忘了。以为把他送到了幼儿园,结果遗忘在车里被热死了。而爸爸还状告幼儿园,说他们没有打电话告诉他们孩子没去幼儿园,是失职,反而获赔3.2万元。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2天,6个孩子死亡,暑期为什么成了“夺命假期”?

这次也是被遗忘在车里,虽然不是热死的,但是跟热死也没什么区别了,甚至更惨。

对于这种被遗忘在车里,而无辜死亡的孩子,我一直觉得太冤,太可惜了,因为他们是为别人的错误而买单,是别人的错误导致他们死亡的。

第二件是发生在山东临沂,4个孩子溺水。

8月3日下午,在临沂市刘道口水利枢纽郯城李庄段,4名孩子下河洗澡时不慎溺水。截止4日上午,全部打捞上岸,无一生还。

对于孩子溺水问题,好像每个暑期每个地方都会发生几起溺水问题,如果一个暑期过完,没有听到有关孩子的溺水新闻,好像就跟过了一个假的暑期似的,实在让人悲痛不已。

暑期为什么成了孩子的死亡高峰期

暑期之所以成为孩子的死亡高峰期,客观原因无疑是因为放暑假了,孩子没人管了,因此接触危险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出现意外的几率也就搞了。

但是对于一些危险,尤其是溺水问题,相信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肯定三令五申,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禁止下河游泳。甚至有的学校给老师暑期安排任务,河边巡查,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危险,但是屡禁不止,总是会出现。这就不是客观的原因,而是孩子主观的问题了。

2天,6个孩子死亡,暑期为什么成了“夺命假期”?

孩子存在3个致命的问题,导致他们容易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1、无危险经验

孩子对于危险性的知识储备不足。

就拿溺水来说。

当我们成人到河边时,我们就会预估到河边很滑,要小心,别滑进去等等。

而孩子呢,他们不会有这种知识,他们看到河,只会联想到游泳,抓鱼,可不会联想到河边很滑、水底有坑、水流很急等相关的安全知识。

他们没有这种相关的知识储备来预估这种危险,当然也就不能做出提前预防,避免危险。

2、思维单一,享乐主义

孩子的第二个致命问题就是思维单一。

孩子因为还小,遵循的是动物本能,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最高行为准则。并且因为他们的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当他们在追逐快乐时,就无法关注到其他的方面。因此当危险出现时,他们也意识不到。

比如孩子去河里游泳,本来在河边游,还没啥危险,但是越玩越开心,就越往里面走了。但是他们只注意到越靠近河中心玩的越爽,却注意不到越靠近中心,水流越急,危险越大。

3、身体素质差

再加上最重要的一条,他们身体能力差,以至于自救能力差,陷入危险后,就无法自救。这点就不用说了,一说就明白。

怎样让孩子安全渡过暑期

父母要想让孩子安全渡过暑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前预防,具体在如何预防上,父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危险警示

让孩子知道存在的危险性,这其实是父母、老师平常最经常做的。但是父母、老师做的太流于表面了,大多是口头警告,告诉孩子哪里危险,为什么危险。但是这种口头说教并没有带给孩子太多的印象,因此他们听过就忘记了。因此,父母要增加孩子这种危险的认知强度,从而让孩子能记到心里去。

父母最好能让孩子有相关的体验,比如溺水,父母可以带孩子去游泳池,让孩子彻底溺水一次,然后救上来,孩子肯定就不会再敢轻易的下水了。

父母还可以看相关的电视、视频,这种视觉的冲击也比说教更加强烈,能留给孩子更深的印象。

2、杜绝危险的环境

避免孩子接触危险的环境,孩子当然也就不会处于危险的情境中。

当然危险无处不在,这就需要父母对于重点比较危险的地方做好预防,比如水、电、车等,这种地方,父母要不就紧跟着,看好孩子,要不就禁止孩子去。

当然,完全的禁止不可能,父母可以换种思维,采用疏导的方式,避免孩子去。比如河边,孩子如果是为了游泳去河边的话,父母可以给孩子找个安全的游泳地方,让孩子随便去大胆的游。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乐趣,又避免了孩子去河边危险的地方。

总结

总之,对于孩子,由于先天的智力、知识和身体的因素,他们发现危险的能力弱,处理危险的能力也弱,因此容易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父母没有别的太好的办法,因为你克服不了这种先天的因素。

因此父母除了预防还是预防,时刻紧盯着那就最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