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风心病说啥吧。 风心病是风湿性心脏病的简称,这是个西医的病名。中医说的风湿热和西医说的风湿热不是一个概念。不要互相代替。中医的风、湿、热,是三种邪气的称呼,西医的风湿热是特指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导致心脏内膜和关节病变的变态反应疾病。 中医药大学或者中医学院里面的风心病也是有论述的,主要是中学西的教材部分,中医治疗部分见于“胸痹”、“心悸”、“水肿”、“气喘”、“心痹”等部分,系统论述的不多,文献比较散乱,治疗方法有很多漏洞和失误。 任何病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轻度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并不一定需要手术,严重的心衰阶段的患者手术死亡率很高,也不一定能手术;有些患者有血液病,手术可能会大出血;有些患者年龄大,或者有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度高血压、糖尿病等等。这些都不合适做手术。所以,中医内科疗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不是所有的风心病患者都一定要手术。有些医生一见风心病患者,就把患者往胸外科,去做手术,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是消极的。 患者轻微的二尖瓣狭窄风心病患者是常见的,有些患者没有什么不适,有些患者会有一些咳嗽、乏力、多汗等等,特别是在活动时候容易出现。西医的治疗没有好方法,因为这种由于瓣膜口狭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肺变硬,还没有开发出合适的西药,用洋地黄如地高辛等强心剂有害,可能加重病情。血管扩张剂也没有效果,因为这种瓣膜口机械性损害,药物无效,因为它对于狭窄的瓣膜没有扩张作用,对于瓣膜口血液返流也无阻止左右,反而由于导致血流变化,肾脏血液减少出血肾损害。 中医该怎么办? 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上说,这种情况多是气阴不足,血脉瘀阻,常用生脉散和血府逐瘀汤之类。前者的药物组成是人参、麦冬、五味子,后者的组成是柴胡、赤芍、丹皮、川芎、红花、牛膝等等。其实,这种疗法是不对的。人参能够强心,能抗利尿,它强心是针对的左心室,而二尖瓣狭窄出现的是左心房衰竭,所以不合适。抗利尿能导致水分潴留,肺部瘀血加重,呼吸困难加重,所以是不宜的。活血化瘀本身对于瓣膜狭窄无疗效,而且风心病和冠心病不同,血液黏度等没有明显变化,一般用不着特别活血化瘀。所以,这种疗法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对于预防或者治疗风心病都没有积极意义。实际上,风心病患者找中医治疗的不多,为何?因为缺乏效果,没有效果人家就不找你治疗了。虽然说中国老百姓都说中医治本,擅长治疗慢性病,但是,对于风心病这个慢性病来说,似乎中医药疗法并不灵光。因为所谓的主流的中医界观点是错误的,说他误国误民一点也不过分。 那该怎么治疗才是正确的呢? 我谈谈我的愚见。 就从轻病人说起吧。 轻度风心病患者不需要开刀治疗,开刀治疗反而缩短寿命,这是可以理解的。手术损伤大,带来的益处很小或者没有任何益处。 抛开了手术这个话题,那该怎样治疗风心病呢? 古代圣贤说的好,上医治未病。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注重预防,让疾病不发生,如果已经发生,就不让它进展,不加重。中医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是前提是对疾病的认识正确。而关于风心病,中医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呢? 古代人关于风心病的认识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脉痹不已,复舍于心”。啥意思?就是说风寒湿三种邪气,影响到了心脏。但是,古人忽略了“热”邪。风寒湿缠绵不愈,或者反复发作,就产生郁热,古人有所忽略,这就影响到了风心病的治疗。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材上虽然考虑到了“热”些,但是却没有考虑到热邪烧灼阴血,导致了心脏瓣膜体阴变得坚硬这个实质改变。所以,我要纠正一下中医界普遍的错误,不能把补虚放在第一位,不能用生脉饮为主,而应该用忍冬藤、连翘、贝母、鳖甲、龟板、百合、茨菇、天门冬、升麻等等清热、滋阴、散结药来防止风湿热反复发作,纠正被湿热邪气所耗损的阴血,以及最终攻坚复瓣。 到底中药能不能让已经狭窄活关闭不全的瓣膜修复呢?肯定有难道,逆转有困难。但是,实验发现,瓣膜的损害是由于其纤维化造成的,也就是通俗说的瓣膜口瘢痕。目前治疗方法,不能完全复原,但是确实是可以减轻的。中药治疗对于瓣膜的炎症、渗出、水肿、增生,是有抑制作用的,也是有积极的反转效果的。病变得到减轻,那风心病患者出现的气喘、乏力、多汗、心慌等等,就能消除。 先写到这里,回头再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