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海曲上人 2019-08-12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大地上,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江南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而几千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泰山之阳汶泗流域的邹鲁文化

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后来,“邹鲁”一词,用于指代文化昌盛、礼仪发达之地。

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冠以“邹鲁”二字的美名,比如潮州、福州、泉州、漳州等城市被称为“海滨邹鲁”,金华被称为“江南邹鲁”、徽州被称为“东南邹鲁”。冠有“邹鲁”二字,无形中提升了该地的文化美誉度。

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各种文化层出不穷,为什么只有邹鲁文化能够一枝独秀,孕育出了儒家文化,并最终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首先,“崇礼尚德”的文化传统。

“邹鲁”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意思就是,邹鲁这个地方的文化人士,很多人对诗、书、礼、乐都非常了解。如同《史记》所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古代邹鲁地区地处汶泗流域,这里有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伏羲观天象遗址、出生地遗址、伏羲碑、伏羲庙、伏羲女娲陵等。

伏羲是中国古文明的“三皇之首”,是在中华民族上古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易经·系辞》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有圣德”而“王天下”,可见古代人们在推举首领时,以德为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子民的作用。伏羲之后,在汶泗流域德行最高的部落首领就是少昊和大舜。少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同先祖,在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大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德行感动了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尧,于是尧把联盟首领职位禅让给舜,成为了千古佳话。

邹国,又名邾娄国、邾国,周代东方著名方国之一,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邾”字在《国语·郑语》、 《孟子》中写作“邹”。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

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邹国与鲁国,由于两国地缘接近,在文化上彼此影响,在文化方面表现出相近之处。邹与鲁立国之地的原居民为东夷族,所以东夷族的文化传统是邾和鲁文化共同的源头。据史料记载,东夷人性格敦厚和平,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指出:“《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从这两段话可知,东夷民族之其内涵为重德好生,核心就是一个“仁”字。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处,这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内容。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到了周代,人们开始重视礼乐文化,其精神内涵是对血缘亲情的肯定尊重与理性区分。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孔子特别推崇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因为他十分推崇周公首创的那套礼乐制度。在《论语》中,“礼”一共出现了75次,成为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其目的之一就是传授和研究礼乐。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在鲁国的士大夫阶层,懂礼、知礼、好礼,言语行动合乎礼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邹鲁文化有“崇礼尚德”的传统。孔子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全面继承了自伏羲以来先祖留下的传统美德,创立了儒家学说。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其次,学者们的继承与发扬。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孔子及其弟子创立了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为特征的儒学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

在孔子逝世之后,儒学日渐式微。此时,邹人孟子出现了,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得儒家学说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孟子说:“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他认为邹鲁之士的时代使命,就是要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环境下 ,大力弘扬邹鲁文化的美德。

因此,在孟子的带动之下,邹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时期,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人都出生于邹地,他们进一步继承并将儒学发扬光大。

由于战争的摧残,人口大量流动,邹鲁之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已经被边缘化,但是邹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却被广泛传播开来。

在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较大的历史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末年、元明之际与明清之际。在每一历史时期,由于战争连年,人口不断在不同地域间流动,许多官宦之家与文化家族,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纷纷向其他地区迁徙。

这种迁徙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流动,也同时带来了文化的流动,于是邹鲁文化不断向外传播开来,进入新的地域,并在那些地方生根发芽,生生不息。邹鲁之地,从一个诞生过圣人的地名,逐渐演变成为文教兴盛之地。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再次,统治者的推崇。

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邹鲁文化,便由先秦时期的一种地域文化、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得到了本质上的飞跃,上升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成为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由于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当邹鲁之学由一种思想学术变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之后,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研习邹鲁之学是士人入仕为官、光宗耀祖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大大促进了邹鲁之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邹鲁文化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综述

邹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它发源于邹鲁之地,在“崇礼尚德、崇文重教”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了儒家思想,并被后代思想家不断发扬光大。在统治阶级的它尊崇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数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所以,邹鲁文化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后世凡文化兴盛之地,都以把自己的学风鼎盛、名人辈出、文献名邦的家乡冠以“邹鲁之地”为荣。

参考资料:

1.战国时期“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邹鲁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地位,杨朝明,中原文化研究

3.论邹鲁文化,王钧林,东岳论丛

4.论邹鲁文化的变迁与传播,秦颖,王洪军,济宁学院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