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105

 金色年华554 2019-08-12

NO.105

桓温入关后,30岁的王猛终于走出了华山。

他要会一会这个威名赫赫的大人物。

穿着一身粗布衣服,怀着一腔冲天激情,带着一脑子奇思妙想,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桓温的军营。

见到桓温后,王猛一面纵论时事,一面旁若无人地随手从自己怀里抓出虱子,再将其掐死。

谈笑间,虱子灰飞烟灭;言语中,灵感四处喷溅。

这就是成语“扪虱而谈”的来历,这也是专属于王猛的传奇!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千载之后,似乎也只有世界杯冠军教练勒夫边吃鼻屎边指挥球队作战的那一幕,算是勉强有一点点这样的味道。

这种邋遢的从容,这种不羁的风采,很快就折服了向来眼界甚高的桓温。

桓温对王猛赞叹不已——此人不仅见解独到,而且气度不凡,绝非常人可比!

就这样,两人交谈甚欢,不觉已到半夜时分。

最后,桓温抛给了王猛这么一个问题: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锐,为百姓仗义讨逆,但三秦豪杰却没人前来归附,何也?

王猛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桓公你不远千里,深入敌境,长安城近在咫尺,但你却始终没有渡过灞水,百姓不知道你心里的想法,所以不来。

桓温沉默了。

因为这正好说中了桓温的心事。

这么久的时间,他一直在灞上逡巡不进,当然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呢?

有些学者说桓温之所以不急着攻打长安,是因为他北伐只是为了赢取名声,作为夺取政权的资本,并没有灭秦的决心。

但在我看来,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因为,桓温如能一举灭掉前秦,收复关中,他的威望岂不是更大,捞取的政治资本岂不是更足?

我个人认为,桓温这么做,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兵力不足。

由于东晋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虽然北伐的呼声很高,但支持桓温的人却极少,他真正能动用的,只有自己荆州一地的兵马。

尽管他对外一直声称有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却只有区区四万,与前秦军相比,在兵力上显然有一定的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野战,也许桓温还有获胜的可能,但想要攻下长安这样的坚城,实在是不太现实。

因此,向来用兵谨慎的桓温便驻军在灞上,期待着三秦各地的豪杰能群起响应,自己再与他们合兵攻取长安。

然而,这个愿望落空了。

尽管有很多郡县送来了降表,但真正出兵相助的,却一个都没有。

这些苦衷,他当然不可能对王猛讲。

所以,他只能无语。

整整过了十支烟的时间后,他才回过神来,对王猛说了这么句话:江东无卿比也——江东没有像你这样的人才啊。

随后他任命王猛为军谋祭酒(高级参谋)。

而就在桓温在灞上停滞不前的时候,苻健却并没有闲着。

他按照“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原则,先是派丞相苻雄率七千精锐在子午谷击败了司马勋,暂时解决了腹背受敌的危险,随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又开始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灞上的晋军主力。

5月下旬,苻雄等人率前秦军全部精锐和晋军在白鹿原再次展开了一场大战。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对手,但结果却和两个月前大不相同。

这次,获胜的变成了前秦军。

晋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大不如前,最重要的原因,是粮草供应出了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