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人心中,中原沦陷是抹不去的痛。桓温一生有三次北伐,总的口号也可以说成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因为北方大部分地区汉人被少数民族人奴役,在皮鞭下颤栗哭泣。桓温要做汉人的“救世主”,重现西晋荣光。 每次,他都有一个令人惊艳的开头。可惜的是,就在逼近对方大门时,缺少“一脚定乾坤”的机智和魄力,眼睁睁地看着胜利擦肩而过,留下无尽的叹息。 桓温一直打到长安门口 先说第一次。354年2月,也就是王羲之兰亭集会的第二年,殷浩被废了。不久,桓温领兵北伐。 目标:前秦的都城长安。 原因:1、曾是西晋末年的都城;2、前秦的苻氏是氐族人,刚立国4年,力量比较弱,桓温一直主张先易后难;3、蜀国已经攻下,大后方是安全的,万一有不测,也能全身而退。 兵力:4万人。 路线:从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县)出发,到达襄阳,沿汉水逆流而上,穿过今天的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直指关中平原。 前秦皇帝苻健派了5万人严阵以待。与伐蜀一样,晋军前半程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通往关中的要隘武关,如同迅速突破了中场防线,挺进到前半场,又是一路横扫,逼近对方“禁区”,到达蓝田(今陕西蓝田西)。 此处有个关隘称为蓝关古道,是前秦抵抗晋军的最后一处要塞。 400多年后,唐代大诗人韩愈被贬潮州,途经蓝关时,留下了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双方在此大战,杀声震天。前秦苻生异常骁勇,单人出入晋军中10次,斩杀东晋将领10多人。桓温亲自督战,惊险惨烈。经过殊死搏杀,大获全胜。 前秦军无路可退,悲壮地齐集长安城,等待和东晋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4月,桓温军到达长安东面的灞上(今白鹿原),前方长安的城楼已能清晰地看到,连守城士兵的脸容都隐隐可见。 成功就在眼前,梦想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 周围的郡县听到消息,对西晋的怀念涌上心头,纷纷跑到桓温大营,要求归降。桓温发布公告:请大家不要慌,正常生活。 316年,长安被匈奴人攻陷,西晋灭亡。弹指一挥间,38年过去了。无数的汉人如同一直被关在牢狱中,终于盼到了前来营救的亲人。大门就要打开,能看到久违的阳光、家乡的亲人。 老百姓抑制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争相拿出家里的肉、酒,犒劳桓温的大军,老人们流着眼泪说:没想到活着还能再见到官兵! 第一次北伐失败而归 就在此时,桓温却停下了脚步。 士兵们焦急地等待进攻的命令,然而寒风吹过营地,听不到战鼓的声音,只有令人窒息的沉寂。 猛将薛珍疑惑不解,面见桓温问:成败在此一举,还要犹豫什么呢? 桓温挥挥手让他离开。 薛珍又等了很久,大军的旗帜依然在静静地飘着。薛珍气愤之下,不等命令,率领本部人马强渡灞水,斩获大批敌人。但看不到桓温的援军,难以维持,只好撤回。 这一等,竟然3个月过去了。 由于长途远征,东晋军队的粮库渐渐空了,南方的补给还没有送到。桓温原来有个计划,收割当地的麦子作为军粮。但前秦早已料到这一着,提前坚壁清野,把麦子都割光了,关中千里荒芜。 前秦军也搞不清楚桓温在搞什么名堂,壮着胆子主动出击。双方在白鹿原大战,晋军大败,被斩杀1万多人。 悲观的气氛已开始笼罩晋军,桓温担心全军覆没,下令退兵。 苻健狂喜,命令前秦军全力追击,最初的恐惧感烟消云散,都恢复了斗志,个个如猛虎出山。双方交战多次,东晋军节节败退,又损失1万多人。 退到潼关之后,愤怒的薛珍当众指责桓温过于慎重。桓温无言以对,下令将他诛杀。 9月,桓温率领部队撤回到襄阳。损兵折将,没有获得尺寸之地,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令人遗憾地结束了。 桓温错过了建立不朽功勋的大好机会,也错过了一个人,那就是王猛。 王猛从小胸怀大志 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北方大乱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家里很穷,他靠贩卖畚箕聊以糊口。但他为人沉稳,胸怀大志,到哪里都勤奋苦读,常常自比诸葛亮。 有一天,王猛远到洛阳卖货,来了个顾客,说:我愿意高价买你的畚箕,但是身上没有带钱,你愿意随我回家拿钱吗? 王猛本来也赚不了几个钱,就跟在这个人后面,一路曲曲折折,不知不觉走进了一座深山。突然抬头,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周围有几十个人侍奉。王猛连忙向老人作揖,老人说:王大人,您怎么能拜我呀! 说完,给了他10倍于常价的钱,还派人送他回去。等到出了山,王猛回头一望,原来是茫茫的嵩山。 有了这次奇特的经历,王猛坚信自己能如鲲鹏展翅,一飞冲天。从此隐居华山,静观风云变幻。 王猛没有随桓温南下 桓温驻兵灞上时,王猛来到桓温大营。桓温让他谈谈对时局的看法。 王猛旁若无人,大庭广众下,一面捉虱子,一面纵论天下大事,滔滔不绝。这就是成语“扪虱而谈”的由来。 桓温大惊,认定他是当世奇才。 为了试探他的实力,问:我奉天子之命,率领10万大军来讨伐逆贼,关中豪杰却不起兵响应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猛答:长安近在咫尺,而你却按兵不动,大家摸不透你真实的意图,所以不来。 桓温沉默无语。过了很久才说: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 当即留他在军中,任命为军谋祭酒。(类似于参谋长) 等到桓温败退时,请求王猛一起随军南下。王猛没有同意,和桓温告别,回到了华山。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了,但留下了两个疑问:第一,桓温为什么不敢全线压上,做最后一搏? 一般认为有几个原因:1、桓温自说有10万人,其实只有4万,前秦大致也剩下4万人左右,但以逸待劳、背水一战。桓温很清楚根本攻不下长安。就算侥幸攻下,东晋军必定死伤大半,不仅守不住前秦的广大区域,顺利回南方都难以预料。 2、东晋内部支持他的人太少了,所以南方的粮草供应不上。 3、他北伐只是想向朝廷示威,赢取名声,并不想过多地消耗实力,只要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败对他来说无所谓。 还有一种可能,他43岁了,35岁那年他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灭蜀的勇气,已经渐渐远去,万事只求稳妥,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疑问,王猛为什么不跟着他? 也只能根据猜测。1、王猛看出了桓温有不轨之心,但并没有纵横天下的英雄气概,刚愎自用,不是知音。 2、东晋内部士族掌权,矛盾重重,自己只是一个寒士,到了南方不可能有所作为。 所以他宁可选择等待。回到华山后,他的师傅说:你和桓温怎么能够同朝为官,在这里自可得到富贵,何必远去? 王猛最终等到了命中的贵人。桓温并不服输,北伐还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