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荡四百年修订版(105)桓温北伐(附音频)

 沉映香 2022-02-10
点击此处,边看边听
殷浩被废后,桓温大权独揽,为了证明自己胜于殷浩,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目标直指长安。
公元354年二月,桓温率领步骑四万从江陵北上,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抵达南乡;步兵从淅川直奔武关,又令司马勋出子午道。
当时,前秦刚刚平定孔特、刘珍、夏侯显、胡阳等人的叛乱,桓温得以长驱直入,在上洛俘获前秦荆州刺史郭敬,又攻破了青泥,司马勋则夺取前秦的西陲,前凉秦州刺史王擢趁机攻打陈仓。
苻健严阵以待,派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等率兵五万驻扎在峣(音同尧)柳,阻击桓温。
四月二十二,桓温与前秦军在蓝田相遇。交战之时,苻生单枪匹马冲入阵中,往返十多次,杀伤众多东晋将士,所向披靡。
桓温亲自上阵,督促将士奋力拼搏,终于击败前秦军,他的弟弟桓冲随后在白鹿原打败苻雄,东晋军士气大盛。
四月二十五,桓温率军抵达灞上,长安近在咫尺,指日可待。
苻苌等退守驻扎在城南,苻健与六千老弱民众固守长安小城,把三万精兵全部派出,让大司马雷弱儿等人与苻苌合力抵抗桓温。
桓温大军压境后,三辅郡县全都投降,桓温安抚告谕当地居民,让他们安居复业,百姓争先恐后地带着酒肉迎接慰劳,男男女女夹道围观,一些老人落泪道:“没想到今天又见到了王师!”
自从司马业投降刘曜宣告长安陷落,三十多年了,这还是晋朝军队第一次如此接近长安,怎不让人心潮澎湃。
不久,苻雄率领七千骑兵在子午谷击败司马勋,司马勋退守女娲堡,两面夹攻长安的企图就此破灭,桓温不敢发起强攻,成相持之势。
五月,正当桓温在军营中苦思进退之策时,一个名叫王猛的人前来求见。简单介绍下王猛,这可是一位大牛人。
王猛,北海剧县人,从小好学,才能卓越,胸怀大志,不屑于琐事,人们都轻视他,他却悠然自得,隐居于华阴。
面见桓温时,王猛身披粗布衣服,边摸着虱子边谈论当时大事,旁若无人。桓温觉得他与众不同,便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帅十万精兵为百姓消灭残贼,为何三秦豪杰之士至今没有人前来归附?”
王猛回答道:“您不远千里,深入敌土,如今长安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横渡灞水,他们不知道您的意图,所以不来。”
桓温沉默不语,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道:“江南没有人能和你相比!”以王猛为军谋祭酒。
随后,桓温与苻雄等在白鹿原交战,遭遇失利,死亡一万多人。就在这时,桓温面临了一个最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粮草不继。
出兵之时,桓温寄希望于以前秦的麦子来作军粮,轻装奔袭,故而能在前期攻城略地,兵临长安城下。
然而,前秦对此有所防备,抢先把麦子全都收割了,等待桓温的只有空旷农田。一个月后,桓温军粮告罄。
打还是不打?桓温思虑再三,终究放弃了近在咫尺的长安。六月初一,桓温裹挟关中百姓三千多户撤返。
临走之时,桓温任命王猛为高官督护,想让他和自己一同返回,王猛坚决推辞,不予接受,桓温就此错过了王猛。
桓温驻扎在灞上时,顺阳太守薛珍曾劝说他进逼长安,桓温没有同意,薛珍就自行带领部分军队渡过灞水,颇有所获。
等到桓温撤退时,薛珍返回,向兵众大肆炫耀,自夸勇敢果断,批评桓温的谨小慎微,桓温一气之下将他杀了。
那么,桓温为何不敢渡过灞水放手一搏呢?除了粮草不继和司马勋的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桓温并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桓温攻打长安,带着强烈的私心,是想借此增加自己的威望,为日后谋朝篡位奠定基础,所以他不敢冒险。
当然,桓温不敢冒险也有客观因素。因为东晋朝廷根本不希望他成功,也不会给他支持,关键时刻还可能使绊子。
对于桓温的小心思,王猛洞若观火,他心怀大志,希望跟随的是一位志在天下的雄主,而不是桓温这样的枭雄,也不想卷入东晋的泥潭。
桓温撤退后,苻雄在陈仓再次大败司马勋和王擢,司马勋逃奔汉中,王擢逃奔略阳。随后,苻健以赵俱为洛阳刺史,镇守宜阳。
讨伐前秦虎头蛇尾,让桓温有些意犹未尽,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了洛阳。毕竟,洛阳是晋朝故都,一旦光复,意义比长安还大。
当时,姚襄一直在河南一带活动,要想收复洛阳,必须先搞定他,而姚襄在和东晋交恶归顺前燕后,没少给东晋制造麻烦。
是年五月,江西流民郭敞等一千多人挟持陈留内史刘仕投降了盘踞于盱眙的姚襄,距离建康只有两百余里。
东晋朝廷十分震惊,以吏部尚书周闵为中军将军,屯中堂;豫州刺史谢尚从历阳返回,戍卫京师,加固长江防线,严密守备。
不过,姚襄的部下大多是北方人,并没有兴趣南下,都劝他北返,姚襄听从了,东晋朝廷虚惊一场。
公元355年五月,姚襄在外黄攻打东晋冠军将军高季,恰好高季去世,姚襄便占据了许昌。
公元356年二月,桓温请求东晋朝廷迁都洛阳,奏章递上去十多次,都未获许可。最终,东晋朝廷授予桓温征讨大都督的官职,督司、冀二州诸军事,北上讨伐姚襄,桓温也由此开启了第二次北伐。
桓温北伐的目的是洛阳,但此时的洛阳在后赵旧将周成手里,属于独立的军阀,不仅桓温瞄上了它,姚襄也看上了它。
得知桓温要来讨伐自己,姚襄决定先抢下洛阳作为大本营。然而,
洛阳毕竟是个军事重镇,姚襄攻打了一个多月,始终没有攻克。
长史王亮劝说姚襄道:“您英名盖世,兵力强盛,民众都来归附。如今屯兵于坚固的城池之下,力量受阻,威势受挫,其他敌人或许会利用这个机会,此危亡之道也!”姚襄不听。
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发北伐,派督护高武占据鲁阳,辅国将军戴施驻扎在黄河岸边,自己率领大军随后进发。
这天,桓温与僚属登上大船,遥望中原,感慨道:“使神州陆沉,百年基业变为废墟,王衍等人不能不承担责任!”
王衍虽然是个混子,但把西晋灭亡的责任扣在他头上,确实有些过了,但慑于桓温的威势,无人敢反驳。最后,还是记室袁宏忍不住为王衍辩解道:“时运有兴有废,难道一定是这几个人的过错吗?”
桓温脸色一变道:“过去,刘表有一头千斤重的大牛,吃进去的草料豆饼比一般的牛多十倍,然而拉车赶路时,竟不如一头瘦弱有病的母牛。曹操进入荆州后,马上把它杀掉让士兵吃了。”
桓温言下之意是,王衍身居高位,坐享厚禄,就像能吃不能干的牛,留着它不如宰了吃肉。话糙理不粗,桓温之言让人无可辩驳。
八月初六,桓温抵达伊水,姚襄撤除洛阳的包围,将精锐隐藏在伊水以北的树林中,派使者对桓温道:“承蒙您亲率王师,我打算奉身归命,愿您敕令三军稍微退后,我当夹道拜迎。”想给桓温来个诈降。
桓温久经战阵,岂会吃他这一套,对他道:“我来开复中原,拜谒皇陵,与你无关。想来的话随便来,近在咫尺,无须麻烦使者。”
计谋未能得逞,姚襄只能凭借伊水和桓温交战,战场上见真章。
桓温率部队列阵前进,亲自披甲督战,姚襄就此大败,死亡数千人,率领麾下数千骑兵逃奔到洛阳北山。
姚襄作战勇猛,爱护百姓,虽然屡战屡败,但百姓一得知他在哪里,就扶老携幼前往投奔。当晚,百姓抛儿弃女追随他的有五千多人。
不久,谣传姚襄因受伤已死,被桓温抓获的许昌、洛阳的男女民众无不面向北方哭泣。随后,姚襄向西逃走,桓温追赶不及。
弘农人杨亮从姚襄那里投奔桓温,桓温问他姚襄的为人,杨亮道:“姚襄英明如神,胸怀宽广,如同孙策,而雄才武略却超过了他。”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却总觉得有点过了。
眼见桓温轻而易举的击败了姚襄,周成赶紧率领兵众出来投降,桓温将部队屯驻在过去的太极殿前,不久又转移到金墉城。
接着,桓温前去拜谒各个陵墓,被毁坏的就加以修复,并设置看守陵园的陵令,又上表请求以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
因为谢尚还未到达,桓温留下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以两千人的兵力戍守洛阳,保卫皇陵,然后把三千多家投降的百姓迁徙到长江、汉水之间,最后押解着周成班师。
自公元311年洛阳失守以来,这是晋朝时隔四十多年后实际控制洛阳,桓温居功至伟,该表扬的还得表扬,但问题是守得住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的局势,北方的前燕正处于鼎盛期,前秦占据西部,东晋据有江南,洛阳恰好处于三者的边缘。
所以,洛阳的最终归属,还得看谁能够真正控制整个中原,不然将一直是四战之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洛阳就是三国实力的晴雨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