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认为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是由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学科领域。 在人文社会科学里主导的范式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客观后果,强调通过使用实验、操纵的程序和规求,对客观事实进行经验性探究,对假设进行证伪或证实,多是定量研究。解释主义主要是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以质性分析为主。而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黑格尔、马克思等,正如马克思名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因此批判主义提倡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研究结果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研究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真实意识。在方法论上,批判主义提倡平等对话、批判反思、解脱潜意识等,多是行动研究。 作为学者,在某一个研究时期总是有一个主导的范式,但是却是动态演变的。比如大卫哈维,最初从事实证研究,但是后来转向批判马克思主义,贡献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就国内的研究来说,个人觉得比较偏实证,大概是由于实证比较好发文章,对研究生来说更容易毕业。因为实证是可以论证的,有数据支撑,分析也相对容易。然而,实证的缺陷在于无法形成理论,只是对理论的科学严谨的论证。一个新的现象,比如手游中人的心理研究,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实证很难开展,而质性研究不同,他可以通过参与式观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等手段,对现象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形成理论。 但是质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成为了一种研究工具,因个人的知识储备而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质性研究做得好,多认为是一些资深的学者。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是为什么质性研究很难发论文的原因,得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无法像实证研究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什么是范式?个人感觉范式就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大家公认的研究准则,以旅游研究为例,有些人从事实证研究,以问卷调研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有些学者主要从事质性研究,以访谈、民族志等为基础。每一种范式都具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选择某一种范式,在研究的时候就要遵循相应的规则。如此,即使是研究领域不同,学者之间依然可以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