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城小吃“川味面”

 昨日残荷 2019-08-12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邹城是一座令人骄傲的城市。

令人骄傲的不单单是它的名气,还有这里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小吃,街头小摊上煎饼油条,鸡蛋灌饼,小笼包,牛肉拉面,张三参汤,汽车三队水饺,豆腐脑,蛙鱼,竹筒棕子,粥泡羊肉,还有那曾经名噪一时的“味美牌专业卤鸡蛋,三个鸡蛋一块钱,味道美得很……”

在这些小吃中,最有名的当属“邹城川味面条”了。川味面是邹城大街小巷,从城市到农村清晨最常见的小吃。看吧,当天还蒙蒙亮的时候,街头的面食摊就开始忙活起来了,老板们点火,烧水,擦桌子,摆料碟,搞的雾气腾腾,热火朝天,你从旁边经过,即使不饿也会忍不住想坐下来吃上一碗。

我第一次吃川味面是1991年上大学期间途经汽车站时在附近小吃摊吃的。第一次尝过,我的味蕾就被它征服,从此就爱上了它。二十多年后,有次在省城济南嘉华美食城,我又遇到了它,于是毫不犹豫要了一碗,还真有点家乡的味道,于是问美女服务员:“是不是邹城人开的?”美女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是呀,你怎么知道的?”我说:“吃出来的。”因此,无论离家多久,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一碗正宗的邹城川味面。

邹城人每天的生活从一碗邹城川味面开始……

清晨如能吃上一碗热乎乎、麻辣辣的邹城川味面是最惬意的事情。要一碗煮得软硬适中的面条,佐以五色调料:爽口的麻椒清心提神,香浓的肉酱肥而不腻,明晃晃的辣椒油撼人心魄,再加上骨头汤、香菜、味精之类,真是五味俱全。呼呼啦啦扒下去,口颊生香,满身生津,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饭后再喝上一碗面条汤冲鸡蛋,口里嘱咐着:“老板,鸡蛋水里多放点糖啊”……浓淡相宜,刚柔并济,大快朵颐,让舌尖着迷。怎一个“爽”字了得!

“面条”这种有着2500多年发展史的面食,在华夏大地有多达1200多种做法和吃法,可以说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面条”的存在。“面条”,无时无刻不丝丝缕缕的缠绕着我们。而一碗“邹城川味面”就把邹城和四川紧紧的扯到了一起。

按照外人的理解,山东人的面条,该是和山东大汉一样的粗犷、一样的飘着葱花味儿…… “川味面条”,本应是四川的食物,在邹城这里散发着另一种味道。“邹城川味面条”:一碗面条,一勺辣椒,一股香辣味散发出来,迷倒了无数的邹城人。

说起川味面条在邹城的渊源,恐怕要上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济东、邹西发现了大煤田,国家决定组建兖州矿务局,大规模进行煤炭开发。一声令下,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云集邹城,尤其以云、贵、川居多,建设活动迅速展开。建设者们来了,留在老家的家属们当然不愿独守空房,纷纷千里寻夫,蜂拥而至。邹城逛遍了,新鲜劲过去了,本身没有工作,总不能老呆在家里吧。

西南人的勤劳立刻体现出来,于是就琢磨做点生意。做什么好呢?邹城人多,卖吃的。卖什么?最简单的当地面食——面条。根据观察,邹城人勇武刚强、豪爽义气,讲诚信,唾沫星砸个坑,爱吃辣椒,有“能吃辣能当家”之说;家乡四川也吃辣呀,并且是麻辣。那好,二者结合,就是它了,而且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川味面条。邹城川味面条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邹城川味面讲究的是“麻辣”二字;“麻”是把生麻椒磨成粉用小勺洒在碗底,“辣”是把干红尖椒打成粉加适量精盐用热油泼成的“油泼辣椒”,把这两样极具诱惑力和味觉冲击力的调料搭在一个碗里,想想就够味。如果你在面条馆看到文静秀气的美女们往自己的面条碗里挖上三四匙子辣椒油,并吸溜吸溜的低头扒面条,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这在我们邹城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吃邹城川味面不放红彤彤的辣椒油,那还叫吃“川味面”?据说多吃辣椒好象还有排毒养颜的功效。很多初来邹城的人在品过麻辣的邹城川味面后,往往会来上一句“我的嘴呢”?吃邹城川味面如果不多放点辣椒说明你不懂邹城人的生活。

那么,“正宗邹城川味面”是种啥面?这么馋人?呵呵,说起来也简单,就是碗底撒上麻椒面、一勺子肉汤,然后放进去煮熟的面条,在面条上撒一点肉卤,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再放辣椒油、醋、葱花或香菜末,一碗正宗的邹城川味面就完成了。吃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好不好吃,正宗不正宗全在这个肉酱上,这味道,是店家的独家秘方,是邹城的地方特色,更是在外游子心灵的栖息地。

我爱这面,爱这家乡的味道!   

作者姓名:李兴甲

作者简介:在乡镇、街道工作20多年,系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协会员。曾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区杂志、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邹城市报、邹城文学等报刊发表新闻稿、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曾出版新闻作品集《夯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