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 古代但凡有为帝王,莫不是能够知人善任,选贤与能如此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汉高祖刘邦,七年灭亡秦朝,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盖是能够任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之功;而明太祖朱元璋能够从乞丐成长为开国皇帝,赖其任用李善长、胡惟庸、徐达、常遇春等人;但在对待功勋之上,大多数帝王则选择了狡兔死走狗烹,即便身背恶名,也要将大臣尽皆屠戮,消弭隐患。但是结果却又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未给后代带来好处,反而却造成国家动乱,七王之乱,靖难之役莫不是如此。 但却恰恰有一个帝王,却另辟蹊径,用他的人格魅力,高情商,为我们打造出了一个大唐盛世,而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19岁便怂恿父亲李渊起兵,1年便能够建立新朝,可想他的文治武功,而帐下名将谋臣更是不胜枚举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等人无不归心,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如秦琼,多次跳槽,他依旧委以重任,信任有加。除了这些,杀伐果决的性格也体现的淋漓尽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他借势上位。而在几十载的帝王生涯中,他却没有诛杀忠良的记录,而在对待大臣之上,他靠的不仅是法度,更是个人的人格魅力,高情商。而在对待马周事宜上便可见一斑。 马周,幼时丧父,家中拮据。但好在他喜爱学习,能够精通《诗经》、《春秋》。但是在讲究门阀世家的年代,他又有自持才华,性格不拘,好不容易谋了一个助教的职位,却不通人情,常常被刺史责难。幸亏在好友赵仁本的资助之下能够前往关内,但却还是落得被小县令奚落的结局。可谓是仕途坎坷,诸事不顺。 好在,在长安他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当了门客,有了落脚之地,总能衣食无虞。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言论朝政得失,身为武将,常何自然不能应付,便让马周为他捉刀,所陈20条,而唐太宗看后,感觉皆是直击要害,切中时弊。便召常何询问,常何也不做掩饰,便将马周说出。 喜得良才,唐太宗喜不自禁。赶忙下诏接见,左等右等还不来,更是派人敦促了四次。这可是早已天下遂宁时代,而太宗李世民的求贤若渴,也是让人钦佩。 最为有意思的则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为马周的“诡辩”。在召见马周之后,唐太宗非常重用,转年更是委以监察御史的重任。 虽然马周机敏,处事更是能够切中要害,处理问题也是周到细致。但是他却偏偏这位还有个好酒好食的嗜好,一斗八升,尚能悠然自得;巡查州郡,每餐必须要吃鸡。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防止地方铺张浪费,滋生腐败,早有明文,禁止御史食肉。 于是这地方接待的官吏自然是苦其所巡,便向太宗上书。这位怕不是要吃空我们了?而留给我们雄才大略印象的唐太宗,却如孩童一般,玩起了狡辩的把戏,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我禁止御史吃肉,是怕州县花费太大不假,但这和吃鸡肉又有何干系?” 估计当时的接待官吏,心里会有一万匹马。而这些也只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对待贤能上的体现,在封建社会,高度专制之下,官员、人才都是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只要将人才笼络在其身边,又何愁国家不会大治?法的目的是为了治,灵活的变通,更能够收买人心,又岂不会天下归心? 而事后的马周,自然更是尽心竭力,出谋划策不在话下,选拔良才,上言废除世袭,约束藩王,鞠躬尽瘁。而唐太宗也毫不吝啬褒奖,累进其光禄大夫,还提字赠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可惜的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后来马周患上了消渴病。即便是太宗亲自探望,修建宅邸,还亲自为他调药,都已经于事无补。而太宗用知遇之恩换来的不仅是大唐的盛世,还有弥留之际,马周把奏章全部烧掉,以期不像管仲晏子那样靠显露君主过失,来博取名声的士为知己者死。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更是下令陪葬昭陵。一样的皇帝专权,但唐太宗李世民却用不同与刘邦、朱元璋等人的治世方略,宽柔并济,恩威并施,灵活变通,得贤才之心,得贤才而能为之用,也就是如此才我们塑造了一个大唐盛世。 参考资料:《新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马周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