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1岁的孩子自私自利,爱吃独食,不愿分享,是谁的错? 有一次和朋友家庭聚餐,朋友点菜,她说:“娃儿们,给你们每人点两串羊肉串好不好?” 我当时心中诧异:明明6个人,为什么点4串?还特意说是为孩子点的,难道大人们不吃? 串儿上桌,她果然非常公平地给每个孩子发了2串。 宸哥接过串儿:“爸爸,这给你吃。”,他又拿起第二串:“妈妈,咱俩一人一半怎么样?” 另一位爸爸“哇”了一声,随即笑着对女儿说:“你看,宸哥儿都把羊肉串分给父母呢。” 正在埋头吃串儿的女孩,抬起头,瞪了一眼爸爸,面无表情地拿起另一串,递给了他。 爸爸原本大概只是想逗她,这下突然受宠若惊:“天啊,你真的给我吃吗?”女儿还是面无表情地点了一下头,之后这位父亲兴奋地挥舞着肉串,再三确认:“真的给我?那我吃咯!” 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你只要真诚地说声‘谢谢’,然后吃掉它就好啦!还需要说那么多?” 可最终,这位爸爸还是把羊肉串放回了女儿的盘子,我看见女孩狡黠地冲父亲笑了一下。
儿童情商培养——感恩教育:感谢(Thanks)和给予(Give)“结草衔环”,是感恩。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感恩。 “喝水不忘挖井人”,也是感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对孩子来说,培养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也要学着去回馈,去给予。 儿童情商培养——感恩教育怎么做?如何让孩子常怀感恩之心?1.用国学浸润滋养孩子的心灵 国学智慧可以养心。 比如《弟子规》,作为儿童启蒙读物,涉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科目,既包括德育修养,又包括智育修养。 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先进的伦理思想,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人。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国学教育中有许多经典故事,能引起孩子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带给孩子的是礼仪、认知、气质的教育。 2.教会孩子表达:将“感谢的话”说出来 妈妈煮了宸哥爱吃的红烧肉,他说:“谢谢妈妈,这简直是人间美味。” 外婆给宸哥夹菜,他说:“谢谢外婆,你也多吃点。” 爸爸陪宸哥去打篮球,他说:“今天打球太过瘾了,谢谢爸爸。” 阿姨送给宸哥的生日礼物是一本书,他说:“谢谢阿姨,这本书我太喜欢了,正是我想要的。” …… 以前外婆常常好不意思地说:“都是一家人,这点小事谢什么?这么见外!” 我说:“你就坦然接受吧,感谢的话不应该藏在心里,就是要表达出来。” 一句感谢的话,不仅体现了孩子的感恩之心,更体现着孩子的家庭教养。
那是因为,常常表达感谢的人,心中是充满爱的,他们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会更强。 3.感恩的仪式感 西方有感恩节,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传统节日,其实本质也是表达感恩文化:父亲节、母亲节,感恩父母;教师节,感恩老师;重阳节、拗九节,感恩老人、尊敬长辈;清明节 、中元节,感恩追思已过世的先祖…… 生活中,我们积极表达感谢,也应该注重感恩的仪式感,比如吃个饭喝个茶当面感谢,比如写感谢卡片,又比如精心准备一份小礼品。 仪式感,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今年宸哥生日,我们像往常一样给他唱生日歌,他许完愿,一口气把蜡烛吹灭,接着,突然快步到我跟前,“扑通”跪地,“咚咚咚”向我磕了3个响头。 那瞬间,我感动了,赶紧搀扶,他抬起头,我看见他的眼睛也微微泛红。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有此举动,他说其实就是当下突然很感动,自己10周岁了,很想感谢妈妈的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情。 今年高考有个新闻感动了很多人:
4.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感恩教育绝不仅在某一天,也不在某个特定时期,而是应该将其贯穿于日常,成为一种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结语: 感恩的孩子大抵都是相似的,不感恩的孩子则各有各的花样。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不感恩的例子?留言说一说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