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第三集 (3)农业起源

 陆一2 2019-08-12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还发现了一座十分奇特约墓葬:人猪合葬墓,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聚落首领式人物,他身着蚌裙,其右侧埋葬着两头整猪,据专家推测,这些应该与当时的图腾崇拜有关。田彦国 内蒙古敖汉旗史前文博馆 馆长 田:他陪葬的是一雌一雄两头野猪,八千年这个猪,我们取了几个个体,在北京大学动物检测室做了检测,其中有三具,猪不是那种纯野猪了。对中国人来说,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熟悉的“家”字,从文字结构上可以看出,宝盖头下面是一个“豕”字,“豕”字就是猪的意思,猪是温顺、繁殖力强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初期,黄土高原并非像现在这样光秃秃,而是遍布沼泽和森林,当时,最常被猎杀的就是各种鹿科动物和野猪,而它们就成了最早被畜养的动物,只是,生性活泼的鹿科动物,在家养条件下的繁殖能力大大降低,而脂肪含量更高、繁殖能力更强的野猪便逐渐成为了畜养的主要目标。长时间的人工驯化和喂养,会让野猪的牙齿,尤其是用于研磨的臼齿慢慢变短,从生活习性和外形上越来越接近现代的家猪,利于家庭饲养,家猪也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源。

   除了被人食用以外,猪也被推崇为用来沟通神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在史前社会的墓葬遗址中,往往会发现整只猪和狗的遗骸,后来演变为单纯的猪头和猪的下颌骨,但数量却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在黄河流域尤为明显,说明当时家猪的饲养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现了最早的龙形图腾,而且很多都与猪有关,如猪首龙、玉猪龙等,这些遗存物的发现都证明了在先古时代生活中猪的重要性。在驯化猪以外,人类又先后驯化了狗、鸡、鸭、牛、马、骆驼等一系列动物,它们中的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人类肉类食品中的主要补充来源。

  中国北方是小米的故乡,今天我们在中国北方见到种植最多的农作物却已经不是小米,而是小麦。小麦是一个很传奇的谷物,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呢实际上有四个主要的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而小麦呢是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西亚农业起源中心区呢就是以现今的以色列、约旦、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土耳其的南部这样一块我们常说的半凡形地带,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证实,小麦大概在距今四千年左右,传播到了中国,并且逐步地取代了我们中国的小米,成为了我们中国北方地区的主体的农作物。

   距今五千至四千年间,涉及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全部出现在了中国,粟、黍、水稻、小麦、大豆,五谷俱全,猪、狗、牛、羊也都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形容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昌盛。所谓“五谷”,一般认为包括: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麦,所谓“六畜”,一般是指:狗、猪、鸡、羊、牛和马。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充足的粮食,就使得我们人类社会可以进行更细致的社会劳动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人脱离基本生活需求的生产活动,而从事更高级的一些社会活动,例如社会管理,艺术品的创造,手工业的生产,专门从事战争等等,而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也使得我们人类社会结构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导致了文明社会的出现。

   兴隆沟遗址 内蒙古敖汉旗。这是兴隆沟发掘的一个完整聚落遗址,地表调查显示共有房址一百五十余座,房址均为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布局规整,分为东、中、西三个区,通过对该遗址的整理研究,发现村落里居住的先民已存在等级之分。每座房子的面积,大致都是在四五十到六十平方米,在整个兴隆洼遗址基本是中央,中心部位,并排两个大的房址,每座房达到了140平米,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间房子是非常重要的房子,可能就是这个部落,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居住的。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定居范围的扩大,史前社会形成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张,内外部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已改进生产技术的农业部落联盟,成功地完成了从原始文化向邦国文明的过渡,标志着人类文明形成的国家,随之产生。世界文明史上,农业的发明与定居聚落的涌现,正是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与中华文明,在诸大河流域相续发祥的共同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