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XUTINGHAO 2019-08-13

《诉衷情》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仲殊

喜欢僧人闲云野鹤,飘游四方的潇洒;喜欢诗人步月吟诗,徘徊寺院的寥落。总在想,尘世浮生,太多纠结,太多是非,太多诱惑,太多贪念,活得很苦很累;如果能够摒弃私心杂念,心怀明月,沐浴清风,那该多好啊。虽然不能做到像庄子那样自由无羁,随心所欲,但是一年半载、三五个月,像僧人一样不问世事,耳根清净,像诗人一样悠游山水,寄情自然,总该还是可以的。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读宋代诗僧仲殊的词作《诉衷情》,我就大呼过瘾,无限神往。词作描写僧人一次回归杭州宝月山寺院的见闻感触,表现一种远离世俗、独行天地、独观山水的情怀。全词画面清幽明丽,意境深邃迷人,情调风雅脱俗,情趣引人入胜。一个“轻”字,表面是在写词人衣袂飘飘、轻舞飞扬,其实是写词人大步流星,身轻如燕,更是从侧面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欢欣、喜悦。一个“送”字写杨花飞扬,随风舞蹈,更是拟花为人,寓情于景,将杨花写得有情有义、有灵有性。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当然,这是作为僧人的仲殊的特别体验。一个人心怀阳光,世界就光明灿烂。词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欢喜。传统诗词当中,杨花飘飞,起落不定,凭风主辛,多半用来隐喻文人士子流离江湖,奔波天涯,处境落魄,前途渺茫。李白送别好友王昌龄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说杨花飘零,隐喻朋友流放蛮荒。韩愈诗云: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嘲笑杨花轻桃无才,乱舞瞎飞,讽喻现实生活中类似杨花这样的人不学无术,张狂献丑。郑谷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说杨花飘零,随风飞舞,暗喻离人远去,愁杀人心。仲殊词作一扫杨花凄惨悲愁气息,翻唱杨花深情达理、机灵会意的颂歌,新人耳目,夺人心魂。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词人一路前行,欢悦无比。词作上片通过描写词人离开清波门,前往宝月山的沿途见闻和感受,侧重渲染欢快热烈的气氛,凸显词人身心舒畅、春风得意。词作下片侧重描写词人回到山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一种宁静脱俗、闲适自得的情怀。回到寺院,已是傍晚,山林寂静,院落清幽,词人心情自在而悠闲。看禅房内帘帏低垂,一动不动,小巧别致,清洁肃静。不沾染红尘纤埃,不涂绘大红大紫,本色当行,古朴自然。禅院中有山风徐徐相送,有空林鸟语相伴,阅尽岁月,走过风霜,还是一样的宁静、一样的朴拙。令人想起诗僧,修炼山中,恪守心性,不问红尘世事,不涉官场利禄,不理人间是非,躲进山寺,自得风月,自成风采。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词人说院宇“闲”,一语双关,言此意彼,表面上在说寺庙环境清幽,庭院空旷,实际上是在强调词人心境空明,心性闲适,流露出欣慰自得之情。我在猜想,这样的夜晚,词人兼僧人的仲殊想必不会熟视无睹,悠然入睡的,定会步月吟风,观花赏草,歌咏诗章,抒写性灵;或是端坐桌前,点上青灯,翻开经卷,潜心研读。卢纶诗云:

“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

杜牧诗云:

“夜深月色当禅处,斋后钟声到讲时”

均是描写晚钟的佳句,不管是黄昏斜阳的悠悠远钟,还是夜深人静的幽幽清音,都有神韵,都能激起人们无穷的联想和莫名的感唱。同样,仲殊言钟声余韵,虚实相生,情韵相和,自有一派神韵。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刚刚归来的仲殊,发现篆香才点起,袅袅烟雾轻轻浮起,清香扑鼻,沁人心肺。更有意思的描写是结句“月到门时”,给人的感觉,似乎月亮知情晓意,与人有约,什么时候来,在哪里与人相会,光芒照射几许,都清清楚楚,一点不乱。你看,词人笔下,一片素月清辉,穿过林梢,斜照过来,明亮了庭院,明媚了庙门,当然也照亮了词人的心。

《诉衷情》: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

读到此处,我会想到,词人出家,远离红尘,修养心性,陶治情操,心中就有一轮明月,高洁、光明,高雅、脱俗。词人想要送给我们的也许不是一座寺院、一山幽静,而是一轮山月、一份情趣。只是我担心,陷身滚滚红尘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得到诗僧的良苦用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