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宝月山作 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译诗】杨春林 清波在门外, 风掀人衣带。 杨花纷纷飞, 殷勤相送来。 又到西湖畔, 暮春徬晚徊。 水边花树上, 群莺乱啼乖。 寺院清幽处, 帘帐低垂埋。 趁着夜色走, 刚刚寺中徊。 钟声已响过, 篆香点起来。 月光正照在, 院门前边白。 【译诗】杨春林 仲殊的这首《诉衷情》词描绘了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此词是一首暮春即兴之作,当时仲殊在杭州吴山上的宝月寺为僧。此词是词人人格、性情的真实流露;词中的物象乃是这位诗僧的心灵折光。 上片词人将春色之丽写得荡人心魂,美不胜收。首句“清波门外拥轻衣”,写词人在风的吹拂下,衣裾膨松地拥簇着自己往前走,衣服也好像减去了许多分量。清风动袂、衣带飘然的风致,被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杨花相送飞”。古代杨柳飞絮是暮春的使者。随风飘荡的杨花陪伴着自己走上寺门的归路。”西湖又还春晚”,此句由景物描写转到时令,笔意一转,带出下文。“水树乱莺啼”重涂浓沫,俨然一幅江南春色图画。“乱”字下得很有力量,由此可以想见,一个缁衣白足的诗僧,徜徉湖边山脚的花径上,周围是缤纷的花雨,耳边是纷乱的莺声,组成一幅惬意的游春图景。 下片”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此三句,点出寺宇阒寂、僧寮清幽的场景,“归”字与前片相契合,实现场景的转换。“闲”,“小”,“初”,用的绝妙,仿佛把人带进一个红尘不到的世界。结拍”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这三句进一步烘托寺中的环境。词人用钟声、篆香和月色,三个有时间特征的景物加以刻画。结语悠然,空灵之妙。”钟声已过”仲殊即景写来,亦实亦虚,尤有妙韵。“篆香才点”与之对偶,真乃妙句。“篆”形容回旋上升的烟缕,工致入微。以晚钟之远韵匹篆香之烟痕,声与色、大与小之对比。取景眼前,天设地造一般。“月到门时”,是归时实景。钟声、篆香之后,便觉充满禅机,妙不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