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没有立场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指什么,如何才能明明德?宋儒认为明德既是理。要明明德,便要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方能明明德,止于至善。 明德即是理,理即是客观规律,格物即是对理也就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探索,至善即是我们所言之真理,止于至善即是最终寻得真理,并循之而行。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是客观规律即真理,人欲即主观意识中不符合客观真理的部分。所以是否可以将“存天理,灭人欲”理解为最完美的唯物主义,即极致的客观不掺杂丝毫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即主观,“存天理,灭人欲”即是“存客观,灭主观”,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真理是没有立场的”。真理是否真的没有立场?立场是主观,但主观是否就一定不符合客观规律?如果符合则可以说真理是有立场的,反之则不能。要讨论主观意识是否也可以符合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就要讨论唯物主义到底是什么了,主观意识是否都属于唯心主义呢?显然不是的,如果说是,那则是机械的唯物主义。我们不能否认有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观意识,所以我们不能说真理就一定是没有立场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止即是至善,即是不掺杂主观唯心主义的最后真理,知晓了客观真理,便能循真理而行,方能志向坚定,而后心安。 宋儒认为理在外,而外物何止千万,岂能尽知,无法尽知,人心岂非无安宁之所?王阳明因格竹子之理,七天七夜不思饮食,差点气绝身亡。最后悟得理在内,不在外,将客观规律搞成了内心的一团浆糊,而理得心安,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的确是不为过的。理虽千万,但一事一议,一事一物所涉之理并非宇宙之所有真理,在一事一物之上,我们或许是可以做到知止的,而不应该将其扩充至须知万事万物之理,既并非要知晓万事万物之理才能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