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帝陵寝圣地庄里村

 潇潇雨ekg9m5f4 2019-08-13

来源:高平电视台

“庄里”村原名“装殓”村,二者谐音,因炎帝中毒病逝后在此装殓安葬,故以此命名。该村位于高平市城北14公里处,地处山区。从高处看,庄里村地形就像一条欲腾空翱翔的巨龙。村南的五谷山,则是这条巨龙的龙头,始祖炎帝就安葬在此山。在明代之前这里被老百姓叫做“皇坟”。过去有种说法,“只知换马镇,不知庄里村”。在明代朱载堉的《羊头山新记》中,只提到有故关村、换马村,他说在羊头山东南八里有村名故关,村东南为换马镇,换马镇东南七百步有古塚,即是“炎帝陵”。可见在明代以前这里是一个很寂静的叫“皇坟”的陵区,周围住着几户守陵的住户,并不是村子,炎帝陵的下马碑也是立在换马村的村口路旁。大概到了明末或清初,这里人口逐渐增多,才形成了一个村落。

炎帝陵的后面是一条山岭,像一条巨龙的身体,老百姓称其为“神岭”。庄里村北面有一块地方叫跑马岭,像一条龙尾。传说炎帝逝世后,炎帝的坐骑非常悲哀,在此岭上狂奔,长嘶悲鸣,后来不知所终。炎帝陵的东北有一个地方,叫卧龙湾,传说是炎帝遗体停放处。东南方向有一地方,叫晒场,是炎帝打晒粮食的地方。村东是岭东村,北面、西北面是换马村、故关村、长畛村,西面是许家村,南面是口则村,都是炎帝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六村如梅花瓣样分布于庄里村炎帝陵周围,拱卫着炎帝陵。

在《中国神话演义》一书中写道,舜帝在第二次北游时,曾经路过高平,看见一个高大的坟丘,询问士人,才知道是炎帝神农氏的坟茔,舜帝亦不胜感叹,立即焚香祭拜。

这里祭祀炎帝的活动,可追溯到黄帝时期。《路史》载,黄帝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是炎帝族的末代帝,潞就是古上党地区。炎帝在阪泉大战战败后,黄帝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黄帝把参卢封于潞地,以祭祀神农氏。这里所说的“先冢”即是指庄里村的炎帝陵。

庄里村炎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在《羊头山新记》中记载:“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柘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并说,“此冢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可见,在元代成宗皇帝孛儿只斤·铁穆耳曾经派人来这时祭祀过,并禁止砍伐树木。

炎帝陵旁有一座庙,谓之五谷庙。

据《山西通志》卷五记载,元代时祭祀炎帝的活动,由羊头山迁迁徙于坟侧的五谷庙,即是指此。庙内现存一块明代《续修炎帝后妃象增制煖宫记》的碑文中写道:“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

五谷庙是上千年重要的祭祀炎帝的场所,祭祀活动传承不断,其意义和社会地位非同一般。

五谷庙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分为上下两院,周边还有城墙。其创建年代已不可考究。但从庙院内一棵周长为6.2米的柏树根来看,少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庙院内有正殿五间,为炎帝神农殿,殿内塑炎帝、后妃和太子像,东耳殿两间为三太子殿,西耳殿两间为三嵕神后羿殿。院内有东西厢房十几间,在东厢房的碑亭内,一块“炎帝陵”碑镶嵌在后墙上保存至今。碑高95厘米,宽66厘米,座高30厘米,宽90厘米,通高125厘米。碑的正中刻“炎帝陵”三个楷书大字,右侧刻有“万历三十九年(1611)孟夏吉旦”,碑的左下方刻有“生员申道统立”字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块最早记载“炎帝陵”的碑刻。

这块碑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也是很不容易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张文秀的姑父张根昌、姑姑张龙凤就住在这个碑亭里看庙。村上有一些人扛着锄头、斧头来砸这块碑,张老汉夫妇以命相护,后想了一个办法,在碑前贴了毛主席画像,才没人敢再打这块碑的主意。

在“炎帝陵”碑的下面,有一个通道直通墓穴,陵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在四月初八祭祀时,前来参加祭祀的政府官员还要为万年灯添油。

四月初八是炎帝的生日,又是播种五谷的时节。所以选在这一天进行祭祀,一为庆寿,二为祈福,请求炎帝老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歌谣:“四月八,神农活,炎帝子孙都记着,祖先种地全靠他。”

祭祀活动由羊头山周围的七个村庄共同主持。七个村庄分别为故关、长畛、口则、岭东、许家、换马、庄里。故关村为首社,但是长畛村在这里有着特殊的待遇,长畛村的人可以在五谷庙会上报饭、吃饭,其他村人则没有这种特权,这是大家都认可且无人敢说话的,因为谁都知道,炎帝是他们村的女婿,吃女婿的,天经地义。

整个活动有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由迎社首、送太子、庆寿、公祭、表演、唱戏、收尾等七部分组成。按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庙会前的准备阶段,二是庙会的正会阶段,三是庙会的善后阶段。前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社首由各村德高望重的、说话算数的人担任,负责组织筹备祭祀活动中的各项仪式,社首们吃住都在五谷庙,以庙院的住持敲钟为号令。这段时间的生活待遇是非常高的,穿大衫、戴礼帽,威风八面,好似有神威在身。四月初一这天还要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所以当地流传有一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迎社首。”

在准备阶段,社首要找专人收记各家捐献的米面钱物;联系最好的戏班子唱上党梆子,这在农村叫唱“大戏”,以区别于落子、秧歌等小戏种;然后就是搭建祭祀用的祭棚,宰猪宰羊,联络安排各村的耍乐故事。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炸供品,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炸“祭”。炸祭可不是谁都能做得来的,这是祭祀准备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祭分大、中、小三种。大祭用面90斤,中祭用面60斤,小祭用面 30斤。参加祭祀的人来了,先要来看一看祭,一看祭的大小就知道社首能力大小,也就明白祭祀活动组织的质量优劣。据说要用蜂蜜和面,用麻籽油来炸,才会炸出上好的像金子一样的祭。经过一道道复杂的程序,最终做出一座金光闪闪的阁楼式祭品。勾檐、滴水、瓦楞、台阶一应俱全,柱子是红底金色滚龙柱,屋坡上有二龙戏珠,屋脊正中是宝珠或宝瓶,俨然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这一天,炎帝的四个儿子也要出来给父亲大人拜寿。因为几位太子在种五谷尝百草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人们也把他们尊封为神,在村中修庙供奉。四月初八,村里人都要把四位太子请出来,太子们身穿蟒袍,背插雉翎,端坐在由专人扛起的庆架(为庆寿所用而名)上。最前面有鼓乐队引路,后面的人举着肃静、回避,朝山拜寿的三面大牌,有人抬着放着各供品的香案。沿街鞭炮齐鸣、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太子们在午时前完成拜寿仪式。

接着就是公祭,也就是官方祭祀。由前来参祭的历代政府官员来主持,亲自敬献供品,继而由德高望重的人恭读《炎帝文书》,朝廷官员宣读祭文,最后由社首统一指挥,依次向炎帝行祭祀礼。

公祭结束以后,各社开始踩高跷、扛桩、骑竹马、跑旱船、二鬼摔跤等耍乐故事表演,而这只是预热,好戏还在后头。耍乐故事表演完,要点一个响亮的鞭炮后,洪亮大气的上党梆子才正式上场,《神农尝草》被定为必唱剧目,其他都得唱历史剧。唱完戏后,整个祭祀活动就接近尾声了。

其实,祭祀也是炎帝首创的一项活动。初为蜡祭,是在年终岁首这时要举行的祭祀天地、祖宗的活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路史》卷十二:炎帝于“每岁阳月,盍百种,率万民蜡戏于国中,以报其岁之成”。传说炎帝还创作了一首有名的《蜡祭歌》,即祝祷词。其词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表达了先民希冀得到后土的庇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在高平民间,还有两次自发的祭祀活动。一次在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这三天,年味未尽,老百姓就想着这一年的收成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蒸上面羊,炒上小米,来到五谷庙,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炎帝老爷身上。一次是七月十五,丰收在望,家家户户又带着丰盛的供品,到田间祭拜炎帝,以感谢炎帝的福佑,报答炎帝的恩情。这就是所谓的“春祈秋报”。

而个人祭祀是可以随时进行的。老百姓把炎帝看做自己和全家的保护神,家里有喜事,要进庙烧香谢恩,感谢炎帝老爷。家有难事,也要进庙烧香,祈求炎帝老爷保佑渡过难关。

在高平,炎帝就像是一位仍然生活在老百姓中的真实的一员,处处都能见到他的足迹,听到他的故事。他和他的妻子原妃娘娘、儿子、女儿、丈母娘,一起在这里生活、奉献,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俨然一个普通的世俗家庭。周围的百姓对炎帝立下的创世之功没有特殊的概念,“乡人眼里无先知”,长畛村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炎帝姐夫,炎帝在他们眼里就是自家人。

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敬。经过几千年的轮回变迁,炎帝的形象早已扎根在了每一个人心中,成了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上的依靠。炎帝陵寝所在的庄里村安葬着炎帝的英灵,那是人们心中一块永远的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