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去接触这个行业叫无奈,捧着针给年轻的女病人打针,是一件很害臊的事情。
这是1997年7月的一天,作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的他,接到了一个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求助电话,因收治了一位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请求协助会诊。 根据病情,他建议病人立刻做心脏起搏器手术。但是如果转院,患者可能会延误治疗,且途中奔波易导致病情加重。在评估了手术条件后,他决定由自己主刀,直接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院内历史上的第一台心脏手术。 手术当天,省中医心血管科的谢海珍和文旺秀主任进入手术室观摩。他心想:“这大概是因为省中医院的第一台心脏手术,意义重大的原因吧!”。 使他没想到的是,省中医的老专家们,不但来观摩手术,更重要的是来考核自己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名副其实、专业过硬的心血管专家。 这位被当年省中医的老专家们重点考核的人才,正是如今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重症医学大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 人物简介: 张敏州,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的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医师行业最高奖“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7年的那台手术,是张敏州第一次深入接触中医院,那年,张敏州已经在享有盛誉的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满20年了。但当初使张敏州当上西医的,却另有故事。
由于历史原因,张敏州高中毕业时,没有高考志愿只能填报服从分配。他被选送读的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卫生学校,就是我们现在简称的市卫校,实习和工作后都当过男护士。
在中山医科大学求学中,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分配时张敏州被留在了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即现在的孙逸仙纪念医院当一名妇产科医生。一位年轻男士去当妇产科医生,这是张敏州不愿意接受的。 那时,学校给张敏州的评价是: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到妇产科工作将来必定大有作为。然而,整个大学实习期间,男妇产科医生的身份使张敏州很难开展专业实践,这就使他决心要换专业。 内科,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肿瘤,内分泌,血液,传染病,小儿内科等等。经过多年的历练,慢慢张敏州开始思考要选择哪个专科作为自己主攻方向时,发生了一件使他悲痛难忘的事。 心肌梗死,属于心内科的专业范畴。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由于父亲突发心肌梗死而去世,这份撕心裂肺的伤痛促使张敏州认定了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 既然把心内科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张敏州就一门心思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多年来,他一直有到欧美进修西医学的心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终于等到了医院选派人才到日本留学的机会。经过层层遴选,1990年,张敏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广东省政府派往日本兵库县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日本的学校于每年的三月份开始新的学年,至次年三月结束。而这一年,命运再次与张敏州开了个玩笑,他同样是因为历史原因不得不推迟了赴日留学的日期。好不容易等到10月份,终于可以出发了。日本人很注重礼仪,男士上班打领带、穿西装是必不可少的。直到临行前一晚,张敏州还在为如何打领带而发愁。 由于张敏州公派到日本留学的时间晚了半年,意味着必定要缩短留学的时间,这让张敏州很是失望。仅仅半年的进修时间,无法深入钻研心脏介入技术,更白白浪费了这个等待多年的进修机会。幸运的是,张敏州足够优秀,他被批准在日本多留一年。 进修回国的张敏州医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作为中山二院的大内科副主任,主管整个科室的医疗工作,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加。 大量的临床一线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张敏州很快就在行内享有盛名。而那时的广东省中医院,为了配合现代化医疗发展,满足广大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抢救的需要,急需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张敏州这位出国留学回来的西医生,医院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自然获得了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ICU的广东省中医院的关注。所以也有了开篇“试探医术虚实”的那一幕。 为广东省中医院完成了首例心脏手术的张敏州,第二天就被省中医的吕玉波院长约见,正式邀请他到广东省中医院,由他牵头组建一个以心血管救治为龙头的综合性重症医学科。 那时在中山医附二院,张敏州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还有中山医提供的良好的学术平台,他有必要到当时只有县级西医院水平的省中医去当开荒牛吗?最终使张敏州愿意接受挑战的,是源于他与吕院长的共同理想,两人对医学都有着同样完美的追求。 张敏州要到以中医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建立一个以心血管救治为龙头的综合性重症医学科的决定使家人、亲友、同学以及同事们都倍感惊讶,大家都劝他三思。尽管99%的人都反对张敏州的这个决定,但他还是选择相信自己。 1997年8月1日,张敏州以新员工的身份走进大德路111号广东省中医院的大门。人事科按入职顺序发工号牌,张敏州将是1414号。“1414”普通话的谐音是“意思意思”,张敏州觉得自己来广东省中医院绝不是意思意思,而是带着满腔热血而来;而“1414”粤语的谐音是“要死要死”,作为一个肩负创建ICU使命的医生,一名心内科手术的医生,一名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医生,患者和家属看到这个号码,会怎么想?张敏州请求将自己的工号稍微跳跃一下,变成1423,‘向死而生’。张敏州是要向死亡挑战,向生命致敬! ♥ 重症医学科的第一张全家福 从入职省中医的那天开始,张敏州就做好了开启西学中用之路的准备。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自己在西医院掌握的知识、技术,包括科室管理经验都引进来,结合中医的优势,建立一支强大的心血管救治队伍,并成立重症医学科。但是这一腔抱负在还未开展以前,他必需先走过一段学习和了解中医的艰辛之路。一位学习和运用西医思维行医二十年的医生突然要学习中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张敏州从来不惧怕困难,他更有解决困难的能力。他入职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在省中医建成了全国首个中医院的重症医学科。 怀揣梦想、心怀抱负、有活力、有干劲的张敏州没有浪费半点时间。他在建立重症医学科的一年时间里,还同时为省中医开创了多个第一。 在1998年7月13日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的那一天,张敏州对科室的二十多名成员说:“在我手下做事会很艰辛,但未来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就一片天地。” 重症医学科刚成立1个月,时任国家卫生部张文康部长便到广东省中医院视察,专门看了张敏州创建的ICU。张文康部长很高兴地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ICU”。可是张敏州却并不满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他视角更为广阔。 ♥ 张敏州教授指导学生 一切从零开始:从全国中医院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手术、第一台冠状脉造影手术,到第一台心脏支架手术、第一台冠状动脉搭桥术,再到第一台先天性心脏病瓣膜修复术等等,张敏州带着团队夜以继日,持之以恒地奋斗着,逐渐受到医院和社会的认可。2001年1月,84岁的原广东省省长梁灵光也慕名而来,在广东省中医院由张敏州主刀成功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出院时,老省长主动赠墨宝题字,写下了对医院和整个团队的期望:“创建全国一流的ICU”。
在国内大部分中医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方面,还没有达到西医院的水平之时,张敏州就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他一边探索,一边传承。2004年,他拜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为师,潜心学习中医基本理论,通过实践总结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主编出版专著《邓铁涛论治冠心病》,系统地整理、挖掘、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同时他也拜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师,学中医,走中西医结合之道。这一切努力,使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医院。 ♥ 张敏州教授正在进行介入手术 当时张敏州的重症医学科是省中医一支年轻的队伍,张敏州不但要把这个年轻团队建设好,还要把队伍引领好。曾经留学日本的他深知企业文化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把“峰”的文化作为ICU的科室文化,意思是过了这个峰,还有下一个峰。他希望团队的医护人员都能团结奋进,不断努力。今天登上这个峰,明天登上那个峰,将来一起再登更高的峰,永无止境。 在张敏州的带领下,省中医的重症医学科充满朝气,一往无前地向建全国最好ICU的目标砥砺前行。可这时“非典”出现了,张敏州的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真能做到勇攀高峰还是一败涂地呢? 岭南大医传 下期精彩预告 记者:“重症科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他们的情况是不是都会比较危急?” 张敏州:“内科的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他就变成重症了。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在它最重要、最关键的时刻,给他生命的延续的,就是我们重症科。” 记者:“ICU的护士,是不是要求他的能力要比其他科室的强?” 张敏州:“ICU的医生和护士,他们的医疗技术、现代医疗器械的掌握度,都要比别人要高。他们快速救治的能力是很强的。我们这个部门女性的作用一定是半边天。” 记者:“对于一家中医院来说,ICU的设立有多重要?” 张敏州:“医院需要建立脑病的外科手术,开展器官移植,我们也积极配合这些工作。如果没有ICU,很多工作是没有办法开展的。” 记者: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黄裕鹏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与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共同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