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济大学设计集团建筑设计四院公布了莆田一中新度校区的最新效果图。据了解,莆田一中新度校区的设计理念为海、山、水间的莆田一中,总建筑面积256667㎡,其中“贝形”建筑综合体及“三明治”的功能结构让人惊艳! 莆田一中新度校区项目设计方案报批工作预计于7月底完成为进一步推进莆田一中新度校区项目建设,顺利实现市政府制定的2020年秋季搬迁计划,7月6日,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秋水在自然资源局412方案论证室提前召开莆田一中新度校区项目设计方案联审会议,参会的有市直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组人员及各参建单位负责人。会上,清城华尚公司及省建筑设计院先后汇报了该项目方案设计情况,各市直相关部门人员及专家组针对现方案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会后,清城华尚将根据各相关部门及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并抓紧报批。市委各相关部门将全力配合完成方案设计报批工作,预计将于7月底完成该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
海、山、水间的莆田一中
△东南侧总体鸟瞰 
△西北侧总体鸟瞰 
△高中教学区鸟瞰 
△高中教学区透视图 
△高中部中央庭院透视 
△高中生活区透视图 
△高中体育馆透视图 
△初中教学生活区鸟瞰

△初中部庭院透视 
△总平面图 学校新建校园的空间塑造不应以满足当下教学需求为单一目标,更应该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和变革预留可能。打造兼具世界视野与莆田特色的亲切校园是我们重要的设计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微缩城市,构建城中之城的巨构系统,创造集合化的空间乌托邦。海、山、水的集合是莆田文化的自然基底,贝形的教育综合体群伏身其中,吸取着本土的力量。教育综合体拥有三维的交通网络、灵活的使用方式和开放的学习视野,为孕育出焕发珍珠般光泽的学生提供空间支持。设计以整个基地作为画布,涂抹海、山、水的肌理,贝形的建筑群和集聚一中文化精髓的景观节点散落其中。将具有莆田和一中特色的文化烙印在新校园的一草一木。
△设计概念 设计整体规划用大小不等的几个“贝形”建筑综合体整合功能,底层自由流动的线条无形的化解了场地与朝向的矛盾,为主要功能房间争取了最佳朝向的同时,避免了山墙面正对壶公山,更利于从室内眺望。各组团通过扭转与错位使得庞大的巨构系统自然的融入场地。 
△设计化解场地与朝向矛盾 各建筑群自律的集中在场地东侧,对西侧主干道的噪音进行避让;同时个组团尽量收紧自己的体量,为“贝群”之外留出更多的面向自然开放的活动场所。 
△各建筑群与场地的关系 景观设计与整体规划理念一脉相承,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线一脉一轴的景观结构。 绿色生机脉:校园东侧结合堆土与绿植形成校园建筑与城市道路的天然屏障,场地绿植与文体设施有机结合,形成一条富有活力的绿色生机脉; 蓝色水韵脉:将自然水体引入校园,形成一处集中水体,多处线性水体,对道路景观化处理,在西侧形成一条蓝色水韵线,打造水绿自然的校园文化特色,凸显莆田山水风光优势; 分子生长轴:打破传统线性景观结构,校园主要景观节点呈分子结构网状生长,自由路径为未来校园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概念 
△“三明治”功能结构 在建筑体内部功能规划上,本案使用了“三明治”的功能结构,其内部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下部1、2层为支持功能,置入“院子”、“口袋公园”等有趣友好的场所,强化校园的社区感。一个个小而美、小而亲的场所试图引发孩子们互动玩耍、学习交流的热情。为整体打造校园环境,设计从空间结构、人造物和自然物的角度出发,将建筑、室内和景观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浸润式”的教学空间体验。
△第一层次 中部3层主要是图书阅览室,因其功能的核心性成为上下的粘合层,同时提供大量的架空空间和屋顶绿化平台,让学生的室外活动场所抬腿即达。屋顶绿化平台结合架空层形成巨大的空中花园,四五层架空、半室外环廊、休憩露台和景观绿植紧密组织,上下层的空间对视,激发出随时间而转换空间的迷宫特质。
△第二层次 上部4、5层——为高利用率区,作为常用层布置普通教室和配套功能。以2、3层建筑的屋顶为内院底面,让身处顶层的师生获得低层内院的怡人感受。 △第三层次 水平网状交通与垂直枢纽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师生可以快捷的到达建筑组团的各个区域。直通三层的大坡道和位于庭院两端的交通核心起到人流引导和方向提示作用,拉近上下两部分的心理距离。
△立体交通体系 结合网状交通空间结构,在交点处密点布置交流空间,使得公共空间具备复合功能。三个椭圆形体量结合中央庭院形成两个组团的中枢空间,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可识别性激发校园的整体活力,同时成为交通网络的标志空间。
△密点交流空间 
△多层次立体绿化 建筑下部立面表皮对莆田传统花格窗元素进行提取,以现代手法体现传统韵味,形成富有韵律感、统一感的立面遮阳系统,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富有莆田特色的立面形式。
△镂皮花格立面 “贝壳”底层被来自三个主要朝向的人流切割成三大功能区域,围绕作为中枢空间的中央庭院形成向心型的巨构系统。且各部分主要功能在100米行走半径范围,师生可快捷的到达各个区域。
△功能分析 
△空间分析 创造具有灵活性,同时切实的包容差异性的智慧型空间,从而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组群规模。
△空间设计与组合的前瞻性 贝形教育综合体因其功能的集群化,更具有便利的重组性和移动性,学校可以依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对功能组群进行重组,从而提高校园空间的使用效率。
△功能区的拓展与融合的可能 校园是育人之所,海、山、水间的莆田一中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在学校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取其精华,以塑造校园的空间文化环境——潜移默化之中,润物无声,育人无言。
△西北侧总体鸟瞰 
△高中教学区鸟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