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13

人生于天地间,本就都是迷茫的。人毕竟不是神明,谁都无法预知自己前途的吉凶。

因为未知,所以犹豫不决,因为犹豫不决,所以我们饱尝迷茫的滋味。人生就像是笼罩在迷雾中的河流,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即便是时过千年,历史依然记得,年轻的张仪回望着楚国仇人昭阳的方向说: “你曾经冤枉过我,这个仇,我一定会报。” 少年不知愁滋味,又怎会知“仇”滋味。说出这句话时,年轻的张仪也不曾想过路在何方。

人生需要努力,也需要忍耐当我们学习《鬼谷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梦想着自己可以就此左右逢源,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强者。

而在我们的心目中,张仪、苏秦这样的人正是得到了谋圣鬼谷子的真传,从此纵横天下,成为强者。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想错了,至少对于张仪而言,事实并非如此。太史公在《史记》中用八个字评价张仪:“仪未遭时,频被困辱”。

年轻时的张仪也曾经收到轻视和侮辱,他的人生根本不是一顺百顺,而是一波三折。 张仪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抄书。 战国时期是没有纸张和打印机的,张仪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将书本上的内容誊写到竹简上。

张仪的时代毛笔还没有普及,他只能用刻刀将文字刻在竹简上。更要命的是,他刻写的还是笔画复杂的古繁体字。 抄书在张仪生活的时代,无疑是一件既耗费体力,又耗费脑力的苦差事。张仪若是有钱,会去做这种工作吗?

换做旁人,在这种苦差事面前那也会为了工作而工作,应付差事。 可是张仪热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把抄书当成了一场修行,也借着这个机会饱读诗书,丰富见识。

在抄书的时候看到了好句好词,张仪会偷偷地将它刻在多余的竹简上。一天的工作完成后,再拿回家去自己品读。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张仪将自己带回来的竹简串在一起,做成了书册,成为了只有他自己才能享有的读书笔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仪折竹”的故事,和“苏秦刺股”遥相呼应。 张仪、苏秦都是从社会的最底层开始的人,他们也都有着刻苦读书的奋斗史。

虽然张仪师承鬼谷子,但是鬼谷子从来只是教授课业,带学生入门。张仪的未来,需要靠他自己打拼。

小人物想要拥有成功的人生,不去努力奋斗怎么能行?张仪并不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他之所以能名载史册,与他在年轻时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

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进,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身为小人物的一员,当我们遇到苦难时,都会咬紧牙关,默念一句古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挫折,身体上的劳累其实没什么。心理上的打击却很折磨人。

司马迁在《张仪列传》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张仪遭受屈辱的经历:当年张仪学完纵横术,离开云梦山尝试游说诸侯,成为了楚国国相昭阳的门客。 门客,就是以自己的才智或武义,为贵族服务的人。这是每个纵横家的必经之路,张仪也不能例外。

有这么一天,楚相昭阳和门客们大摆筵席,为了尽兴,他把楚威王赏赐的和氏璧拿出来展示,让门客们见识一下真正的珍宝。

和氏璧自古就是有名的美玉,门客们趁着兴致一拥而上,都想在有生之年开开眼界。结果,和氏璧就在此时不见了。 楚相昭阳惊慌失措,当下就派人寻找和氏璧。这种时候,有个好事的人就开始向他进谗言:

“主人,你看看那个叫张仪的,生了一副贼眉鼠眼的相貌,人品肯定好不了,偷走美玉的一定是他!” 慌乱之中的楚相二话不说就派人抓住了张仪,将他狠狠地毒打了一顿,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却没有人从他身上找到和氏璧,他还是被释放了。 昭阳听信谗言,就罔顾人命,糊里糊涂地将张仪往死里打,张仪想报仇,可是他心里清楚,彼时的昭阳是相爷,自己只是个小小的门客。

自己和仇家的身份差距悬殊,贸然进攻肯定会吃大亏,得不偿失。张仪能做的只有忍耐。

小不忍,则乱大谋。

面对挫折,坏情绪是无用的人行走在这个社会上,难免会被算计,张仪也摆脱不了这种厄运。

身为门客,被自己的主人欺压也是难免的事情,可是紧接着,张仪又被自己的师兄苏秦阴了一把。 张仪受到了毒打,失去了工作,危机之中,他想到了自己的师兄苏秦。

此时的苏秦已经在赵国站稳了脚跟,去投奔苏秦,张仪还可以得到一官半职谋生。

张仪认为,凭借多年的同门情谊,苏秦不会拒绝自己,于是马上前往赵国。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赶到赵国,他本以为苏秦这个做师兄的能和他说说体己话,没想到的是,苏秦不但对他相当冷漠,还用下人的饭食招待他。

几天后,张仪落寞地想要离开,苏秦偏偏在此时接见了他。 刚刚见面,苏秦就开口讽刺道:“你我是同门,张仪你怎么能沦落至此呢?你走吧!我们赵国不养你这种缺乏能力的人!” 听到老同学这样恶毒的嘲讽,张仪当场大怒。这样的待遇给了我们,相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很生气。 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张仪再生气又能怎么样?可以用愤怒给自己换来一条出路吗?

其实,这只是苏秦设的局,苏秦侮辱张仪,就是为了激发他不甘心不服输的精神,让他重振旗鼓。

即便苏秦的出发点是好的,张仪还是被同窗算计了,他也不过是师兄手里的一颗棋子。 在苏秦这里受了气,张仪狠下心来,独自去了秦国。他来到秦国之后,就能顺利得到重用了吗?

事实上,初到秦国的张仪,依旧重操旧业,做起了小门客。秦惠王正是要考验一下张仪,看看他能不能担起大任。

一天,秦惠王问张仪:“在你看来,我们秦国的后续发展,是该向西向蜀地扩张,还是向东向韩国扩张呢?” 张仪不假思索的回答:“以我的拙见,还是向东边扩张,攻打韩魏,进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

秦惠王听罢,又询问自己身边的司马错:“将军又是怎么想的呢?” 司马错回答:“东面都是强国,我们国力不足怎么进军?以末将看来,我们还是先从西边开始比较现实。”

秦惠王称赞司马错:“还是将军更有见地啊!” 以谋略见长的张仪,居然被带兵打仗的司马错给驳倒了,很显然张仪失败了。

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张仪当人很不甘心,很委屈。然而委屈会帮助他迅速成长吗?

显然不能。

迷茫和苦难,也能让我们成长回想张仪的前半生,他的处境其实就像当初初出茅庐的我们一样艰难。

司马迁将张仪的这段经历评价为:“颠沛流离”。成功人士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而小人物的遭遇总是相似的。张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见地。

让我们回到张仪在楚国遭受毒打,被赶回家的那段苦难时光。 张仪带着满身伤痕回到家中,妻子看见他这样,又是心疼又是责怪,开始唠叨:“你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纵横术有什么用呢?还不是落得如此下场!” 张仪对着妻子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张了张嘴调侃:“娘子,你快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妻子苦笑着叹了口气:“舌头没有了,你还能说话吗?” 张仪松了一口气:“只要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我还没有放弃奋斗,命运的不公,最终也只是让张仪变得更加强大。 只要舌头还在,张仪就会继续修炼纵横术,迟早有一天,他将会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无辜遭受毒打的张仪一样,在困难、屈辱与痛苦面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

所以,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感觉自己站在悬崖的边缘,眼前无路,回头无岸。

因此,在困难的面前,更多人选择了妥协和逃避,这就是很多小人物,终其一生都在底层的原因。

但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张仪、苏秦那样的强者。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愈挫愈勇。

这就像是鬼谷子说的那句话:“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人只有在经历了挫折的历练之后,才能有所成长。所谓的成长,本来就是让自己学会面对痛苦。

跌入谷底的人,只有忍住疼痛向上爬行才能回到山顶。老去的凤凰,只有忍受烈火的折磨才能涅槃重生。

黎明之前最黑暗,春天之前最寒冷。真正拥有智慧的强者,不会让自己在黎明之前放弃,也不会让自己在寒冬之中退缩。

谋圣鬼谷子早已用他洞若观火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生其实没有捷径,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这是就是鬼谷子对世人的衷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