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贤心声 |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海阔天空7815 2019-08-13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使之成为一种日趋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奠基人当之无愧应该是孔子。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老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端正思维的方向,达到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目的。

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原则随处可寻。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子夏向孔子问诗的一段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大意是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巧笑倩兮”,是形容少女俏皮而动人的笑貌,“美目盼兮”,是形容少女美丽而传情的眼神,“素以为绚兮”,是形容洁白的底子上画着绚丽的花卉。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诗的原意,而是说:“绘事后素。”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在上面画花。

子夏经老师一点就通,于是又问:“礼后乎?”是不是仁先而礼后呢?孔子对他能由论诗而谈及礼,领悟出“人有了内在的仁,才能自觉地遵循礼”的深刻道理大为赞赏,并鼓励说:是子夏启发了我呀!现在可以和他讨论《诗经》的问题了。

孔子还采取不同问答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叩竭法”,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做任何回答,好像自己一无所知,而只是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的盘问,让学生各竭其才,找出正确的答案,获得新的知识。有时孔子也让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并一一作答。例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有时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直接回答,而是间接地提出与问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最后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例如,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反问:“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答:“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不同意这种看法,指出“是闻者,非达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现在的很多老师只知道一味地教给学生很多知识,用一时的分数评价学生,而不重视对他们智慧的启发,这实在是短视的行为。这样短视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也是短视的。死板地按照书本上讲的执行,而不能随机应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这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培树培其根,育人育其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育人心的,是启迪人的智慧的教育。知识是智慧碰撞迸发的结果,人类一切的创新也都源于智慧。知识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而智慧可以让知识产生力量。因此,做到了启迪智慧的教育,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智慧得到了启迪,遇到问题时才能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不迫。

看人看潜质,看事看本质。凡事能从根源出发,一旦抓住事物的根源,解决问题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一劳永逸的效果。孔子身体力行实践“启发式”的教育,不仅启迪了随身弟子的智慧,为当时的社会培养出七十二贤人,也给今日之后人带来了智慧的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