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孝听:孔子的八大教育智慧

 糊涂菜汤 2021-01-20

     至圣先师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开启了人类教育理论创新之先河,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行动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智慧。

一、全面发展的智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内在的根本之道。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年多年前,第一个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礼,就是培养学生懂得社会规矩,遵守社会秩序,严守国家法令;乐,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精神境界;射,就是培养学生精湛的射箭技能和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强健体魄;御,就是培养学生驾车技能和兵车布阵的谋略;书,就是教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数,就是教导学生学习一定的数学计算知识和应用技能。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礼、乐就是德育,射、御就是体育,书、数就是智育,即德、体、智全面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孔子还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通才的教育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孔子主张,培养学生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活动于六艺中。孔子这一伟大教育思想的提出,对以后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制定与确立,提供了科学的启示和原始模型。

二、先德后文的智慧

      品德和文化是教育的两大核心内容,也是人才素养构成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之间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是教育史上长期论争的课题。孔子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探索中,第一次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伟大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孝悌、谨慎、诚信、仁爱等道德品质,如果这些品德躬行实践和培养好了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他主张要德智并重,科学施教,先德后文,乐育人才。这一教育主张,经过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三、面向全体的智慧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这是检验教育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孔子怀着济世安民、治世富邦的伟大抱负,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大胆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主张不分族类、年龄与贫富,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他对学生不分智力高低, 基础好差,都耐心进行施教,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所进步和成长。

四、爱生如子的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教育的法宝。孔子用最高品质的教育爱学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学生:即典籍文献、社会实践、忠诚待人、讲究信用。孔子用自己的生命爱学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论语·雍也第六》)孔子的爱徒伯牛得了不可治愈的传染病,连自己的家人都忍痛远离放弃护理,而孔老师闻讯后,前往看望,并不听学生劝阻,从窗户上握着伯牛的手,安慰和鼓励他战胜病魔。孔子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第七》)他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的进步,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改正缺点,从不死死地抓住学生的过去不放。由于孔夫子真情真心地爱学生,真情真心地教学生,所以,四面八方的弟子前来向孔子拜师求学,后人赞誉孔子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五、乐启乐学的智慧

      启发式教学是教育的总原则、总要求。首先,孔子通过探索和总结,提出了全世界广用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第七》)他主张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不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要去启发他。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其次,孔子提倡循循善诱教育。“夫子循循焉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第九》)颜回感慨的夸赞夫子说:夫子遵循着教育规律,善于诱导着我们学习,用各种文献典籍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高尚的礼仪制度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再次,孔子引导学生愿学和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他教导学生说:懂得它的人比不上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以它为乐趣的人。在教育中,他始终坚持乐教,以自己的乐教带动学生的乐学。

六、因材施教的智慧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生的大法宝,也是孔子对教育的又一大贡献。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第十一》)孔子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活动,他通过了解和观察,对学生评价说:高柴的性子愚直,曾参的性子迟钝,颛孙师其志过高而流于偏激,仲由的性子太刚猛。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因各施其材。孔子主张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四个学生问同一个问题,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和指导。孔子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人各有别,教人应各因其材。

七、教学相长的智慧

     教与学两种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引导学,学促进教。孔子十分注意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弟子学习。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认为,面对合乎仁德道义的事,即使是对于老师,也不必谦让。孔子经常与弟子讨论学习问题,探讨学习问题,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第七》)孔子说,诸位弟子,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而没有传授的地方吗?我确实没有密不可宣的东西呀。我从来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和你们一起行动的,我孔丘就是个这样的人。从这些表述与对话中,完全可以看出,孔夫子真是践行“教学相长”的楷模,是民主平等教育的开山祖。

八、服务社稷的智慧

    教育实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应有目标。孔子从开办教育开始,就坚持培养人才为黎民百姓服务,为社稷昌明服务。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最感到最忧虑的是道德不去进行锻炼修养,学问不去进行讲授传习,听到了道义的事情而不去实践,有了缺点错误不去迅速改正。孔子主张教民以善,素质取胜。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他认为有学问有仁德的好人教导百姓七年,就可以让他们从军作战了。孔子极力主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第十三》)他认为学生把文化知识背得很熟练,结果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去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应对问题,这种教育又有什么用呢?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十分强调教育的笃行实践,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至圣先师孔子不仅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正如理学鼻祖周敦颐评价的一样,“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

2020年4月12日于长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