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许你,这样说自己

 金明书院 2022-07-20 发布于河南

夫子曾问道于老子,儒实际上也就成了道的分支。后来夫子删《春秋》,著《十翼》,弟子集其言而成《论语》,成为大成至圣先师。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里面的只言片语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只是很多话都宝珠蒙尘,隐匿了太多的智慧之光,被很多人轻看,甚至都会嗤之以鼻,似乎自己都远比圣人还要圣人。

实际上,现代的人对于古之圣人往往就是项背难忘,总会以自己的孤陋寡闻,以不足季的认知妄自揣度圣人之心,凡人心与圣人意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呀。

《论语》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世俗译文一般会是这样,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什么才叫知道?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这样的翻译枯燥味如嚼蜡,自然不会讨人喜欢,令人崇敬孔圣人。原本的至味之宝珠,就这样被俗不可耐者生生制成了臭狗屎一坨。圣贤的语言,就这样变成了绕口令,是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气愤。

五个知怎么可能都是知道的意思?这纯粹就是SB的思维。

经典的语言,是可以破时空的规律,所以就会充满活泼的生机,是一定能带给当时当事者最为正能量的成长信息的。否则,就是非圣,是非经典。

经典,不会只有一种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合圣人心才合大道意。只是显学语文的考试,答案也就只供参考,都不惟一,况乎圣人之意。圣人说出的话,有时候连圣人自己都不能完全的表达清楚,实际上是听者很难完全听得懂。每个人的身份境界经历的迥异,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哪有什么对错,对人生能有积极地指导作用的理解就是最好的解释。

下面从不同层面做一些解释,算是抛砖引玉了。

1、孔子说:“子路,我给你说说什么才叫真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会虚心求教,如此才能得到真的学问。这样做才叫真有智慧。”

这样翻译,就比上面的绕口令要好很多。如此学生就很容易懂得:做学问一定要诚实,玩不得半点儿虚套,勤勤恳恳加上脚踏实地才会获得真知,拥有真实的学问。像今天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的时候抄袭,学习靠投机取巧,最终都不用说学问,还会害了自己。俗话说得多好,秕子总难过风机那一关。遇到严格的考试,必然注定会失败,至于以前所有的成就也都只会是孔雀的尾巴了。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能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本身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只有这个过程,人才会有进步,才会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网络有这样一句话:愚蠢比癌症还要可怕。什么叫愚蠢?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无知。

所以,做人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一定会闹笑话。一味地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只有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才会有求知的动力。一个人也只有能分清了自己的知道与不知,才会更好的安排最有效的学习。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能知轻重,本自智慧。 

在生活中,更需要正视所面临的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以免后患。很多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时候,可是之前一句不妥当的话出口,往往后来用一百句妥当的话都根本无法弥补;之前一件不妥当的事出了手,后来用一百件妥当的事也同样是无法弥补。所以,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也才能对他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在自尊(你好我也好)、自负(我好你不好)、自卑(你好我不好)、自弃(大家都不好)四类人中,无知者最是自负,属于问题人,怎么会可能有智慧?

事实上,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提不出问题,当然也就不会有问题可思考,这样的话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甚至就是根本没有。 

这是从思想上来说,下面从态度方面上看:

2、孔子说:“子路啊,这样才能获得真知呢?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只有坦诚实在的人,才能获得真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的提问是“一问三不知”:

“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不知道。”

“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

“不知道。”

“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不知道。”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获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丁肇中的“不知道”体现的是一种做人的实事求是和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他完全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可以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了,一句两句说不清。”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丝毫故弄玄虚。这样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也正恰恰是科学家所必备的品质,实事求是是真知的引子。

当然,凡事也都是有个度的。对骗子说实话,则是与生活为敌的真正骗子;对没良心的人讲良心,就是最没有良心的人;对坏人讲善良,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坏人。

思想、态度,对于一个人的成就是特别重要,还有更为重要一个,叫做情感:

3、孔子说:“子路啊,现在告诉你啥叫智慧。给别人说话要说他能听得懂的(他愿意听的才能听得懂),他听不懂你还吧唧吧唧地一直说,就是没有智慧了。你现在明白了吧。”

对牛弹琴,看上去真的就是很愚蠢的做法。《庄子 ▪ 秋水》中说“夏虫不语冰,井蛙不语海。”说的应该就是同样的意思吧。还有一个三季人的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是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呢。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学生说“哎,你搞错了,四季!”

客人说:“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还有:女为知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说的也都是同一个道理。

师为信而能懂者讲,夫子对有一些弟子是默而摒之的。

4、孔子说:“子路,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呢?就是要通情达理,该知道的时候知道,不该知道的时候就要装作不知道。只有如此,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老人病重,问孩子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从医生那里就算知道确实就是,作为孩子的也是不能老老实实的回答,嗯是的。说不知道也不合情理,这时善意的谎言“不是的”,却恰恰就是通情达理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问是做出来的,知识只是死的,真正的学问在于自己要能得到幸福,并且还能给别人带去幸福。

夫子做一辈子的教育事业,究竟如何才能做好教育呢:

5、孔子说:“子路啊,咱从事伟大的教育事业,教育该如何做?记住,知道了,就好好做。不知道,就不要瞎做。免得适得其反。如此,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世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好为人师,总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指手画脚,想要高人一等,毕竟天地君亲师的喊了几千年了。自称老师,喜欢被别人称老师者比比皆是。实际上配吗?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做孩子老师最长久的。要是作为父母的自己本来无知,也就只是擎了一个父母的名,根本就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不懂也不学,却跟真的一样,一手钳子一手扳子的对孩子瞎修理一番,弄坏了还埋怨孩子挖苦老师咒骂社会,实在是愚昧。

都不想想:自己都是个病人,还要装模作样地给孩子看病,孩子没病也得给染上个病。

6、孔子说:“子路,学问之道在于教学。知道了,就要传播,让更多的人明白道理,这是老师的使命。连自己都不明白,就要老老实实做一个学生。师生的身份是相互转化的,教学相长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学高为师,生未必不如师,每一个人的灵性所属,天赋的不同,总会有每个人的特长。所以夫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都是说的学问之道。

圣人心如海,圣言意无量。

花自绽放,四溢芬芳,明目闻香者,朋自远方而来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