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屏风上 ——一位北大女博士留美十年 前言 在我上中学时,留学热便兴起了。家在大学院里,留学热更是烫手。大学时我有幸上了北大,那是前辈留美留欧学者云集的地方,也是当时中国留学的最热点。知道有朝一日我也会卷入那留学热潮中,不仅是因为那是众所向往的,更因为我必得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放荡着我,那是我从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马丁·伊登》Martin Eden、费苗杰·拉德的《伟大的盖兹比》The Great Gatsby中得以一窥的世界,那是我从科研文献上和北大课堂上了解的分子生物学前沿所在,我必得去亲眼看看。 父亲常说,他从小农村来到大北京走上大学讲台,他的孩子应该从北京走向世界。1988年8月,终于应了父亲的期望,走出燕园的门,走出北京,跨出国门,赴美留学。 临行时,从满架的书中抽出几本,带在身上,其中一本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所著《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这书不厚,毫不起眼,但却是我大学时最心爱的一本书。那是毛姆在二十年代来中国时的所见所闻,无论是拉纤的苦力,博雅的学者,无论是中国人、西方传教士,或来中国淘金的西方人,他犀利的笔触都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 随身带上这本书,是想,在美国这个屏风上,一定会遇到种种风格迈异的人物,毛姆的眼光和他对人生的理解可以作为我看美国的参照。另外,也隐隐约约地有份期望,将来也许能写一本书,以我的暇光和对生活的理解来观察美国这个大舞台上的种种人物,那么书名就《在美国屏风上》。 这个隐约的愿望在来莫不久后就淡志了。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读书时,忙着读书做实验,忙若是走东闯西,忙着恋爱,是吸收的阶段,没到静下来的时候;在博士后期间,总是处于一副张弓待发的阵势,充满兴奋也充满压力,忙碌得无从回首1997年初,在一个短暂的间隙之后,开始在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工作,生活相对安定,终于有静下来写作的奢侈: 工作一天后回到家,馈开纸张众起笔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10年来的留美生活像黑白相嵌的组合锦展开来。我飞行在空中,过去生活中的喜悦与悲伤.奇人异事与凡人凡事,对与错,对比若交错着,我从空中看便有个瞬时的清明。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陌路相逢的人,这些普通或非凡的人物,在我留美的生活中这样或那样地影响过我。他们生活中的传奇和在生活中寻求光充的韧性激动着我,使我终于完成这部手稿——《在美国屏风上》,了却了多年前的愿望。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当我刚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时,只是话在淘中,不吐不快。现在这书已然完成,在写作个我也寻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写这本书是为了圆自小的梦。小时罩在文字的魔力下,渴望长大后能有属于自己的书,这自然并不稀奇,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梦。在写作期间,我深深感受到父母亲和奶奶深厚的养育之思,于是将这第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献给亲爱的父母和先逝的奶奶。 第二,写这本书是为了把留美十年来的生活做一个总结。自初中起便有记日记的习惯,如果不把所见所感写下习惯,如果不把所见所感写下来,那所见所感便总盘旋于心中脑中,拂之不段,写这本书,就是做一个大总结,写下这十多年来的日子。使之不再盘旋于心中脑中,可以轻松地开始生活的新阶段。 第三,写这本书也是为了介绍从事科学的留学生。自从八十年代初国门开放后,几十万中国留学生旅美,陆续出了不少关于留学生活为书,但关于学科学的留学生的书几乎为零。我心个有些不平,也有种责任感,我必得站出来告诉国人一些他们的故事,让国人了解他们,为他们说话。 第四,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从小感受到科学和文学的双重引力,希望长大后能像父亲的一个朋友一样,既是学者又是诗人。来美后的许多年,对科学的兴建把对文学的兴趣挤得没了影,只是当我更新食起笔来时,才意识到对文学的热爱是我的一个重要部分,使我能超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得到新的平衡,使我能走出自我生活的小空间,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这些写作的动机也反映在这本书中,形成了此书的三个视角,我想也是此书的特色。第一个视角反映了个人经历,后两个视角是对留学生追求科学追求世界大现的反映。 视角之一,此书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少女在事业上在爱情上走向成熟的经历。出国留学时仅仅21岁,一心渴望者去探索世界去追尝人生,渴望着经过自己的势力,能在人生和事业上有一立足之地。这不,一去10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完成了博士后,安家工作。这期间有风和日丽时,也有风风雨雨时,但磨不会一颗好奇之心.这世界不管是精彩还是无奈,在我眼中总是一个万花筒。 视兔之二,此书以大笔墨写了从事科学的人,从岩贝尔奖得主到普通的留学生,他们摈纷多彩的个性和在事业上执若的追求。在旅美的中国留学生里,学科学的乃为中流留学生里,学科学的乃为中流砥柱,他们富有才华,勤奋刻苦,在激烈的竞争中付出艰辛努力,打入美国的学术界、工业界和其它领域,取得相当成就,这是一批极可爱的人。我自已是学分子生物学的,并从事多年研究,以亲身经历来写,较为其实深刻。 视角之三.此书力图展现在美国这个大舞台上世界各族人的风采,他们不拘一格的个性,在生活中的选择和命运。我与一美国青年相爱结婚,这使我绝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家庭生活,更广泛地见识美国的风貌人情,这些都反映在此书中。 此书是以其实的经历和人物为基础的,但为保护书中人物,改动了大部分人物的名字,虽然力求忠实干生活,但对人物的特征和生活片断有取舍,可能不尽全面。书中人物众多,未能一一与之校对成征求其同意.尤其是很多国际朋友们.在此感谢书中人物的友情,希望他们能友好地接纳此手稿。 在美国从21岁起青春的10年里,闯入我生活的这些人们,他们的才巴使我进步使我谦卑.他们色彩斑澜的个性教会我体味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这里我寻到了爱,在这里.我认认真其地努力过。 现在,我献给你,这发生在美国屏风上的故事。 作者:穆京虹 1999年12月6日于达拉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