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是规律,而“道”是方法

 白云73 2019-08-13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法”是规律,而“道”是方法。换一种说法可能你会理解得更加透彻,如果我们从北京去广州的话,距离是恒定的。但是我们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办法是多变的。在这里,距离便是“法”,而怎么去便是“道”。顺应了规律的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倘使选择了不适应规律的方法,就像是从北京到广州,驾驶着豪车,却非要往海里行驶一样,只能事倍功半。 
  相传老子活了100岁,这和他遵循“法”、选好“道”的养生方式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养生时,所遵循的“法”又是什么呢?只要你平时多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医所有养生治病的道理都和气候息息相关。“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环境,是中医广泛关注的内容。几乎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常见病,都离不开这六种气候环境,所以我们养生所要遵循的“法”,就是这六种气候。 
  相传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时,曾经微服私访。他见一位老翁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便问他多大岁数。老翁回答说,已经百余岁,并说自己百病不生。乾隆虚心讨教养生的秘诀,老翁说,也没有别的什么,只不过自己能顺应气候而已。“寒欲见著,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什么意思呢,就是天气冷了多穿衣服,天气暖了慢慢脱衣。腰腹以下注意保暖,胸脯至头部,可适当多一些凉意。但是凉不要变成冰冻,温也不能变成燥热。 
  在老翁的这段话中,提到了顺应气候的变化。虽然根据《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将一年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是这六种气一旦“过”度,就会变成“六淫”,成为病痛的导火索。对待“六淫”,我们需小心谨慎。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换而言之,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虽然我们改变不了气候,但是我们能改变应对气候的态度,从而达到顺应气候规律养生的效果。 
  虽然传说的真实性并不可考,乾隆皇帝到底是否采纳老者的养生方法也不可考,但是乾隆皇帝活了80岁,是中国所有封建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一位,这点毋庸置疑。他的长寿,和他注重养生密不可分。 
  唐代学者王冰在《注黄帝素问》中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养生如能符合气候的变化,做到“避风”“御寒”“消暑”“祛湿”“润燥”“清火”,才有利于我们身体内正气内存,从而达到邪不可干的效果。 
  可能很多人对于气候不以为然,认为“气候病”吃点药、打点针后便无大碍。可是,与其受病痛之苦,不如“不得病”。这并不是一种幻想,中医是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黄帝内经》中曾经有过一个比喻“斗而铸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兵临城下才想到去打造兵器,口渴的时候才想到挖井,这不是太晚了么?对于养生我们要“治未病”,所以学会气候养生便是非常必要的了。 
  王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