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解读(十一)

 竹曳悠然 2019-03-20

《黄帝内经》解读(十一)

《内经》的理论体系4

七、治则学说

《内经》的治则学说,包括治法在内。强调要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既重视导致疾病的原因,又重视疾病变化的机理。根据时令季节、气候变化、地理条件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情况,在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前提下,进行辩证论治。

《内经》认为,总的治疗原则,是协调阴阳,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可以通过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手段,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这是治疗阴阳偏盛,邪气盛实的方法,它只适用于实热证,或实寒证。如果由于阴阳偏虚,正气不足而产生的虚寒证、或虚热证,则当采取“补阴”或“补阳”的治法,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这是说,以寒热治热病而热反增的,其本质是阴精不足,阳气相对有余,所以出现热象,应当采取“补阴”的治法;相反,以热药治寒病而寒不去的,其本质是阳气不足,阴气相对有余,所以出现寒象,应当采取“补阳”的治法。说明调整阴阳,不仅要辨明寒热,而且要分清虚实,对阴阳偏盛的虚证,当以祛邪为主,所谓“损其有余”;对阴阳偏衰的虚证,当以扶正为主,所谓“补其不足”。如果只凭现象而不探求疾病的本质,就会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由于病邪所在部位不同,病理变化的趋势、以及病邪的出路不一样,因此在治疗上,除了考虑疾病的阴阳寒热虚实之外,还应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邪正斗争的形势,采取相应的具体治法。如《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上的可以吐法);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的可用疏导法);中满者,泻之于内(病在中的,出现胀满,可用泻法)。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在体表,可用汤药熏蒸取汗);邪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在皮肤的,可用汗法)”等等。都是根据病理变化趋势所采取的因势利导治疗方法,用之得当,可以大大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此外,《内经》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缓急,正治反治,以及针灸、按摩、导引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内容丰富多采,其中针刺疗法部分,尤为详备,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养生学说

养生学是研究卫生防病、抗老延年的学说。《内经》在这方面不仅有精辟的论述,而且提出了养生的基本法则,确立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为我国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养生的基本观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内外环境的统一观:《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养生方面,要求人们掌握和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所谓“法于阴阳,调于四时”,“法天则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等,强调适应自然变化,维持正常生理节律,使人体同外界保持协调平衡,对防止衰老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的具体养生法则。把能按四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施功的养生家,称之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指规律)”,说明已将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协调,看作为养生的重要法则。

第二,以内因为主的预防观:从病邪与正气的关系来看,机体内因起着主要作用。疾病的发生,即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外界有害因素的反应。所以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因此,《内经》将提高机体素质,增强人体杭病能力,看成是养生的重要措施。如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强调思想上保持安静和平,防止精神刺激,保证真气调顺畅通,提高机体防御能力,促进脏腑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对养生防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形神并重的养生观念: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精神是形体的机能表现。两者相互为用,形体作用于精神,精神对形体也有反作用。因此,善养生者不但要加强形体的锻炼和保养,同时,也要注意调摄精神,保持心理上的安静和平,乐观开朗,才能有利于维护人体精神气血的正常生理活动,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第四,重视保养肾精的观念:肾为先天之本,肾脏所贮藏的精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内经》所谓“夫精者,身之本也”。养生方法虽然以保养精气神为核心,但是以节欲保精为第一要义。因为精气神是不分割的统一体,存则俱存,亡则俱亡。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精、气、神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而精是神气的本源,所以《内经》有“积精全神”之说。后世气功学主张“节欲保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其理论即导源于《内经》。

九、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是从宇宙节律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学说。

大气在诸因素影响下,随时间节律而出现的各种气象变化,有其一定的规律。运气学说根据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点。

运气学说十分重视时间周期的变化,在常年气候运动中,时令季节与气候变化是同步的。一般说来,什么时节到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气候出现,这是正常现象,反映了日、月、地三体的周期运动关系,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节律也与之相应。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空间因素和地面因素,随时随地都可以影响气候变化,这就不可避免地随时存在出现气候变化异常的可能。因此,《内经》常常把时间周期作为衡量气候变化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准,如说:“至(时至)而至(气至)者和;至(时至)而不至(气至),来气不及也;未至(时)而至(气),来气有余也。”说明判断气候的常变,既不能离开实际观察,也不能脱离时令季节。强调时和气的结合,是运气学说的主要特点。

阴阳五行作为自然法则,是运气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天体运动和气象变化规律的核心理论。所谓“五运”,即五行之气的运动,“六气”,即三阴三阳之气的划分。五运代表地面因素,它来自五方的气流运动;六气代表空间因素,与太阳活动直接相关。气候变北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运六气正是力图把这些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联系起来,探索各种气候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论。

运气学说是运用天干地支进行推演运算的。天干地支不仅作为纪日、纪月、纪年的符号,并又分别代表阴阳五行的气运。阴阳五行之气,存在着相生相制的关系,而相生相制正是自然界维持平衡的重要基础。亿万年来的气候变迁,一直没有超越生物界所能适应的范围,正是阴阳五行之气相生相制,不断交替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气学说有着深刻的天文学背景,能在气象、历法、物候等方面找到一定的客观依据,这是这一学说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对运气学说的运用,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生搬硬套,因为气候变化有它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规律,《内经》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只有“知常达变”,才能正确的运用运气学说。所以,对运气学说的看法,要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而上学观点。

包潘良——在线辅导

浙江省东方中医信息化技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