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巨匠】潘天寿丨传统派最后一位大师,我有故事,您有酒吗?

 木易斋 2019-08-13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擅画寓意花鸟及山水,远师徐渭、朱耷、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亦画人物,并长于指画。书法从锺繇、颜真卿、史孝山入手,后学秦汉、魏晋碑文,参以卜文猎碣。

百年巨匠 潘天寿

第1集:植根传统

百年巨匠 潘天寿

第2集:风华正茂

百年巨匠 潘天寿

第3集:中流砥柱

如果想定了就不要再犹豫。你以后可以安心学画。我从十四岁那年下决心搞中国画,以后从来没有动摇过。——潘天寿
“一生守护国画血脉,百年巨匠潘天寿。”潘天寿的一生是寂寞而又精彩的,寂寞在国画,精彩也在国画! 

一民族有一民族之文艺,有一民族之特点,因文艺是由各民族之性情智慧,结合时地之生活而创成者,非来自偶然也。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真要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

艺术这个东西是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区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他的成就。

油画在中国还较年轻,要解决民族化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求之过急。我们不能简单化地要求学油画的搞点中国白描作为油画基础来解决民族化问题。中国画的基础和油画的基础,各有特点和长处,油画还是可以按照西洋的一套基础来训练。只能从中摸索,逐步创造新的中国油画的基础。

西画,还是应在西画基础上搞,不必插入其他东西。

民族化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必须对西洋画有相当基础以后,才能创造和变革。

学霸也会被体罚,究竟为啥?


潘天寿出生在宁海县北乡镇冠庄。潘家薄有祖产,父亲被乡里尊称为达品公,母亲周氏聪敏贤慧。潘天寿被送往私塾里学习,或许天生聪慧,或许刻苦用功,他的学业不久就被先生刮目相看并被树为楷模,然而这样一位楷模竟然还遭到了先生的体罚,究竟为何?原来是兴趣使然。每当课堂上先生离开的时候,潘天寿就放下课本,拿出草纸偷偷的描画起来,先生回来走到他身边时,他居然毫无察觉,先生为此极为恼怒,便掏出截齿狠狠打了他的手心。写到这,小编偷笑着为潘老先生的走神程度点个赞,不过由此可见,潘天寿从小对绘画就如此热爱了,而这可能也就定格着其一生的轨迹。

画家第一步,一本《芥子园画谱》就够了!


14岁的潘天寿比正常入学的学生大好多岁,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是寂寞的。(1905年经过明治维新,已经全盘西化的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在这个结局的刺激下,袁世凯张之洞等主张变革的督抚大员上奏朝廷,请求立即废除科举,推广西式学堂)那个时候没有早教课,没有兴趣班,甚至都没有美术课。但是对于潘天寿而言,一本《芥子园画谱》就可以成为他的启蒙老师。而这位启蒙老师是潘天寿省吃俭用3个月才“请”来的,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潘天寿踏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之路。而《芥子园画谱》这本进阶神器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浅显明了,故问世300余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许多成名的艺术家,当初入门,皆得惠于此。

灵岩涧一角

潘天寿艺术风格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出不平凡的艺术能力感染。

梅雨初晴

潘天寿的出身与齐白石相似,自小就经受了农村劳动生活的锻炼。但其学养却近似于黄宾虹而由于他晚齐、黄二十多年,所接受的教育比之齐、黄更多现代性。和齐、黄一样,潘天寿没有从师于某一著名的大家,也是博采众家,集诗、书、画、印为一,用自己的天赋、气质和后天的阅历统驭画笔,开拓出一条蹊径。他对传统下的功力也很深。马远、夏珪的雄健,戴文进的强劲,沈石田的老辣,八大的奇倔,吴昌硕的朴茂,他都有所吸收与研究。其特点是边纳边吐,总以自己的强悍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心理素质把它们消化,把那些异己的因素排掉,而从不被种种非个性的传统因素(哪怕是大师的、具有充分表现力的、革新的)所淹没和改造。他在浙江第一师范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书赠的偈语“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与他的强烈个性气质完全相契。吴昌硕在晚年成为潘天寿的忘年交,他在惊叹潘天寿“年仅弱冠才斗量”、“天惊地怪见落笔”的天资、气魄之余,曾担心他笔路险绝,易入危途,在赠给他的一首长诗中写道“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吴昌硕这一担心清楚地证实着潘天寿艺术道路的履险入绝特色和他的独特气质。他的指教使年轻的潘天寿反省了自己的“行不由径”,加强了对传统的钻研,但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基本选择。在吴昌硕谢世的第二年,他在自题作品中写道:“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讥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其独行如是。不理解潘天寿这一心理与行为特质,就难以进一步理解他“独树有门户”的艺术探索与艺术风格。


我寂寞寂寞就好!


寂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是,潘天寿也是,而且他比常人更寂寞。“雷婆头寿者”或许就是潘天寿寂寞的一种典型的表达吧。“寿者”是他自己的本名,而“雷婆头”是在离冠庄上不远路上的一座突兀山峰,潘天寿经常独自一人爬上这座山峰,眺望着山外的世界,久久苦思,那一年他19岁。
从潘天寿念私塾到毕业再到走出校门,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所钟爱的国画一直都处在冰山一角,不被国人重视和青睐,然而他自有他的艺术抱负,于是他只身去往上海,虽然一路坎坷,但是得到了海派大师吴昌硕的指点和赏识,这对潘天寿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得到了吴昌硕的认可,但是在当时大家还是崇洋西化的。记得潘天寿在杭州艺专教书的时候,他让学生画一幅山水画,而向来爱好西画的赵无极同学在宣纸上随便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字赵无极画石后扬长而去。向来温文尔雅的潘天寿第一次怒不可遏,当即找到校方坚决开除赵无极,最终在校长林风眠的调节下此件事情才得以收场。其实这只是潘天寿教学中的一粒砂砾,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是爱好西画的,而我们的民族血脉——国画一直被冷落着,但也一直被潘天寿所守护着。今天我们一直追崇的工匠精神也就不过如此吧。即使环境是寂寞的,可潘天寿的灵魂从未停下过对国画追求的脚步,正是由于大家对国画的漠然态度才更促使潘天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时势造英雄,潘天寿属于夹缝中生存并且有成就的伟人,因国画而寂寞,更因国画而精彩!

作品欣赏

露气图

无边春色

禽石图

鹤与寒梅共岁华

寒鸦图

春塘水暖图

松荫观瀑

石背幽禽图

供菊

山斋晤谈

墨牛图

微风燕子斜

松鹰图

松鹰图

细雨鱼儿出

无边春色

雨后千山铁铸成

游山图

鹰石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