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木清华——你不知道的名校建筑的故事

 无声一笑 2019-08-13

撰文/ 徐卓斌

摄影/ 郭海军 吴倬


清华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当时是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后,由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正式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同北大相类似,清华的建校实际始于辛亥革命前,其校址由外务部、学部共同奏报朝廷恩赐,清廷将位于北京城西北部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拨用,这就是清华校名的由来。清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熙春园的一部分,咸丰皇帝登基后定名为“清华园”。“水木清华”四字典出东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清华被定位为工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悉数分离。在此后数十年中,清华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新中国建设中大展身手,许多人脱颖而出,有些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有统计称,新中国历史上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正省、部级干部即达到300余人。20世纪90年代之后,清华致力于建设综合性大学,加大对新闻传播、法学、人文学科的投入,又渐成文理综合之势,它与北大一起,在中国大学之林双峰并峙。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位于大礼堂草坪的东南方,德国古典风格,建于1911年,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主体建筑。建筑平面呈“L”型,转角处设主入口,拱形大门居中,方形小窗位列两侧。二楼设阳台,护栏采用环环相扣的装饰样式,两侧用圆柱支撑,与大门圆柱风格相同,正中匾额上书“清华学堂”四字。建筑主体用青砖砌筑,总面积4600余平方米。

清华学堂历史上特别值得记一笔的是国学研究院。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在此任教,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也在此讲学,形成了“清华学派”。

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座建筑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学办公楼,梁思成在此留下足迹。建筑在“文革”中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文革”结束后,校方进行了修缮,主体部分基本保留。目前这座建筑是学校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注册中心等机构的办公场所。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仅距清华百年校庆5个多月的2010年11月13日凌晨,清华学堂意外失火,几乎对建筑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大礼堂

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四大建筑”,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座位200个,被清华师生视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和达纳设计,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混合风格的建筑。


近春园

近春园原是康熙时期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曾是清朝咸丰皇帝的旧居。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清华教授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描述的即是此园的夜色。


同方部

同方部是与清华学堂大楼同期的建筑,在大礼堂建成前,此处作为礼堂使用,还曾长期作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祭祀孔子的地方。1923年起,此处改称同方部,名字取自《礼记》,意为“志同道合者相聚之地”,英文名为social center,作为课外活动场所,常开展讲演、聚会和社团活动。


科学馆

科学馆与同方部隔草坪相望,始建于1917年,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设计,公顺记营造厂施工,1919年竣工。总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高三层,框架结构,外墙红砖砌筑,中部设主入口,门额上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UILDING”字样。科学馆是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设备先进齐全,为国内领先的物理、化学教学和实验基地,长期被作为物理系馆使用,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目前,该建筑是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和林家翘回国工作后创建的两个研究中心(即高等研究中心)办公地。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科研办公地点亦设在此处。


二校门

此门为巴洛克风格,立面三开间,正中为半圆形大拱门,两侧开间为小拱门。墙壁刻有凹槽,上方的墙体从高处弯曲滑下,在端点处汇成涡卷状。墙体主色调为乳白色,正中门匾上书的“清华园”三字,出自清末军机大臣那桐之手笔。“文革”期间该门被毁,现存的实际上是“文革”后重建的。这座校门被视作清华大学的重要标志,堪比北大的西门。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可以说是清华大学校名的由来,同时也可对应清华大学最具实力的学科——水利和土木工程专业,经常被人们用来指代清华大学。“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有江南园林意蕴。建筑物亦是皇家风范,正门匾额上书“水木清华”四字,典出东晋谢叔源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门两边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古月堂

古月堂建于清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该建筑外观极为朴实,不用说在皇城北京,即使在清华园内,比它富丽堂皇的中国古典建筑也不在少数。不过,此地留下过大学者的生活足迹,梁启超、朱自清等曾在这里居住。现为校总务机关办公地。


图书馆

1916年,清华开始建设公共图书馆,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设计,1919年3月竣工。总建筑面积2114.4平方米,红砖砌墙,拱形门窗,有牛腿支撑并装饰,全馆地面用软木和花石铺就,建材多使用美国进口产品。1930年3月扩建图书馆,于1931年11月竣工,由清华校友、近代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杨廷宝主持设计,巧妙利用了原建筑格局,新建了一座高四层、与原建筑呈45度角的中楼,将两座建筑连接在一起,风格一致,天衣无缝。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藏书30万册,有阅览座位700席。朱自清曾担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抗战期间,清华图书馆曾被日军用作战地医院。


体育馆

体育馆建于1919年,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米,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古典主义风格,原称清华体育馆,现为西区体育馆前馆。体育馆高两层,主入口处设花岗岩柱廊,柱廊上方是阳台。建筑为红砖砌筑,屋顶是双坡红顶。为表达对美国退还“庚款”行为的肯定,建馆初期它被命名为“罗斯福纪念馆”。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还有暖气、干燥设备,附设室内游泳池,在当时属一流水准。日军曾把它改作为马厩。20世纪50年代,中南海室内泳池还未建成时,毛泽东曾多次来此游泳。


生物学馆

生物学馆建于1930年,资金源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7.5万元,建筑总面积4220平方米,现代主义风格,细部装饰带有中式传统。楼内的布局采用中廊式小空间,北入口处设大台阶,直上二层,二层中央是陈列室和研究室,底层是阶梯教室,三层南面设计了玻璃顶温室。该建筑最初是生物学系和生物学研究所的所在地,馆内设有实验室以及动植物标本室、植物培养室等。


天文台

现在的天文台是在老气象台的基础上改建的。气象台建于1931年,由杨廷宝设计,供地学系使用。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平板基础,平面呈八角形,高24米,共五层,底层为天文钟室,顶层设有办公室,内设旋转楼梯,顶部圆形屋顶,用作天文观象。气象台内有测气压、风、温度、湿度、降水量等仪器,后又添置了赤道望远镜等当时先进的仪器。1997年,气象台更名为天文台,由建筑系关肇邺院士负责修复设计,在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加上白色八角形的外观,在新天文台的可转动圆顶中安装天文望远镜,以作天文教学用。

天地悠悠,学府巍巍。大学,教育机构之最高建制,在由空问和时问构筑的人类文明史上它是知识的酵母,是智慧的高地,是文化的熔炉,是科学的源泉。大学校园由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建筑环境是人文环境的载体,人文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升华。建筑的厚重承载着时间的流逝,流逝的时问凝结着文明的记忆,这种记忆突破空间的束缚,成为永不泯灭的历史存在。


《傲然风骨:大学里的老建筑》

顾嘉福 陈志坚 主编

出版日期 2013年11月


@技术支持:大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