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是物质和意识的完美统一

 心爱的内容 2019-08-13

   作为人,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

   是自由意识。我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怎么干,能够自主选择,当家作主。木偶人不会想,也不会动,无论它的外形多么像人,没有自由意志就不能算作人。机器人会运算,无论其功能如何强大,没有人一样的自由意志,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有人假设:如果组成人的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等基本物质材料都没有自由意识,人的行为绝对受制于外部物质环境,那么根据一切物体运动都是受力的作用的原理,于是就得出人体内所有物质的运动方向和结果都是确定的,人就无自由意识可言。

   这是基于经典物理学的假设。如果电子、原子、分子等亚原子粒子的运动规律遵循牛顿力学定律,则这个假设成立。很明显,亚原子粒子的运动遵循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在微观量子领域不再有效。运用牛顿力学推导自由意识是否存在,已经不合时宜。

   亚原子粒子遵循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处于非观测状态的量子系统,其状态处于不确定性的叠加态。不确定性的叠加态,是自由意识存在的物理基础。尽管自由意识的形成机制科学尚未完全清白,但自由意识存在的物理基础,可以用量子力学来解释。

   人不存在自由意识,结论是可笑的,也是可怕的。因为没有自由意识,人就是被自然推一下就动一下的木偶,我们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一个人行善或作恶都是确定的。杀人是确定的,被人杀也是确定的。既然一切都是确定的,都是命运的安排,那么惩恶扬善就失去了理由和意义。因为惩恶扬善本身也是命运的安排。

   人的自我意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高度联系高度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一种物质组织形式。一个人,从受精卵到胎儿、从出生到衰老,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的细胞诞生和死亡,人体内的物质材料经过无数次更换,形体和思维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个人的“自我意识”始终没有改变。那么,是什么东西能让这一切紧密相连,让“自我意识”始终保持不变呢?组成人的物质材料发生巨大变化而自我意识却没有改变,这意味着什么?同卵细胞分裂的孪生子,体型和生活环境都非常相近,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是同一个“自我意识”呢?”

   只是从外部将意识简单的描述为“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高度联系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就成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既然不承认组成人体的物资材料有“自我意识”,那么,从无“自我意识”的“死物质”里怎么能够产生出“意识”来呢?如同一个人不借助任何工具,直接提自己的头发,永远不能将自己提起来一样。

   假设人的脑细胞活动就是自我意识,那么,要少个脑细胞才能形成自我意识呢?一个?两个?还是一亿个?答案如果是“一亿”,那么这个数又是谁规定的呢?一亿差一个或者多一个行吗?

   坚持经典物理学的人认为:将原子、分子等事物当成没有意识的“死物质”,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也无法解释意识的起源。

   这样的推论,在逻辑形式上没毛病。但经典理论无法处理这个问题。

   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经典概念,对生命现象的解释,都各自有其适用范围。将生命现象看做是纯粹的物质现象,或是纯粹的意识现象,都会有大麻烦。两个经典概念都得用上,才能完美地解释生命现象。

   从物质角度看,肌肉运动遵循牛顿力学,能量吸收和消化遵循化学规律,心理活动的神经电脉冲遵循电磁力学,更微观的生命活动遵循量子力学,等等,物理学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的生命现象。

   但是,要追问各种生命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物理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例如,一个个无生命的有机分子,为什么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生命的细胞?从无生命的物质到有生命的“最初一击”究竟出于谁之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使然?这时候,必须得用到“意识”这个经典概念。要完美解释生命现象,我试图拓展量子力学的互补性原理,将“物质”和“意识”作为两个互补的经典概念来处理。

   物质和意识的互补性原理,前面我已经做过推论,这里不再重复。

   简而言之,生命就像一枚硬币,正面是物质性,背面是意识性。从物质的角度看生命,则意识性消失;从意识的角度看生命,则物质性消失。

  从物质和意识的互补性原理出发,一切物质似乎都有其目的性,或者说都有“自由意识”。

  假设“一切物质都有自由意识”,绝对不能误认为一切物质都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高级情感,有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种假设只有在互补原理之中才有意义。这里假设的“意识”,只能是一种“原始意识”,或者叫做“元意识”。不同形态的物质,结构有简单与复杂之分。结构简单的物质具有较弱的自由意识,结构复杂的物质具有较强的自由意识。原子、分子因为结构简单,质量非常小,自由意识也就非常弱小,自身的运动容易受到干扰。它们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但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自由意识微弱的改变自身的运动规律。细胞相对于原子分子,结构就复杂多了,自由意识相对更强一些,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繁衍后代,还可以通过遗传变异主动适应环境。多细胞生物就更明显了,特别是动物,它们不仅能主动够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而且够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复杂社会群体。

   “一切物质都有自由意识”,必须要与“万物有灵”区别开来。前者认为物质的自由意识存在强弱差别,有高低层次之分,并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万物有灵”则认为所有的物质都像人一样有思维有情感,而且特别神秘。《西游记》里的古树修炼成美人精勾引唐僧,《红楼梦》中的顽石投胎转世成调皮捣蛋的贾宝玉等等,都是“万物有灵”的具体描述。“万物有灵”所说的“灵”,是可以与具体物质相分离的“灵魂”,“灵魂”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可以转世投胎依附在某种物体上,也可以独自四处游荡做孤魂野鬼。而“一切物质都有自由意识”所说的“意识”,则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属性。“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更不能像神话中的妖怪那样可以“欲所欲为”。

   自由意识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自由意识主要表现为:保存自我并主动改变自己和环境等等。细胞通过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繁衍后代来实现自我保存和延续自己的生命。如果将能量交换和繁衍后代等生命行为仅仅看成是类似化学反应的必然过程,生命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生命,是物质和意识的完美统一。

   过去我们一直在追问:“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让人信服的定论。物质和意识二元对立的思想,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马克思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的。但是,由什么来统一,具体怎么统一,没有具体的论述。或许是由于他没有时间,或许是他所处年代的科学理论还无法具体论述。

   今天,人类在宇宙科学、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探索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认识,较马克思诞生的年代,已经非常深入、非常丰富,有很多还是颠覆性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必须要不断吸取人类科学取得的进步成果,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自身的科学性。

   微观世界有很多常规思维难以理解但又客观存在的现象,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叠加态”等。微观世界的微小粒子同时具有意识性和物质性,如果按照我们以往对物质、意识和生命的的认识和理解,这更是难以接受的。

   有人一定会说:意识是抽象的,物质是具体的,二者怎么能够混淆在一起呢?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以往人们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抽象的,只是用来描述物质运动的参数。但是今天科学已经证明“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具体属性,受物质运动的速度影响而发生变化。互补性原理,是解决物质和意识这对矛盾之门的金钥匙,我们不妨试一试。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世界上不存在单独叫“意识”的东西。离开具体的物质而单独谈论“意识”毫无意义,正如我们不能离开物质单独谈论“空间”“时间”一样。将“意识”与“物质”对立起来,就像将人的手脚与身体对立起来一样。将“意识”与“物质”分裂开来、对立起来,误导了人类对生命对世界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