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非遗(19)——扬州道情:高歌一曲斜阳晚

 唐宋自在鸟 2019-08-13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身着长衫,手持渔鼓简板,娓娓道来的唱腔倾诉心声,清雅绵长……这就是扬州人再熟悉不过的“道情”说唱曲艺,其中尤以“板桥道情”最为耳熟能详。

扬州“扬剧王子”李政成演唱的《板桥道情》最为地道,曲调优美,给人以清雅、高亢、清风徐徐之感。

扬州“道情”作为一种民间小调,委婉而活泼,旋律简练朴实,富有乡土气息。演唱流动演出与书场演出,流动演出以说唱短篇为主,书场演出多说唱中、长篇,多数书目系由弹词改编。


演唱方式
道情演唱方式简单,艺人怀抱长长的, 蒙着鼓皮的道筒,手持两片三、四尺长的简板(拍板)。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 艺人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

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可谓人人皆知。然而他的文学作品较之其书画毫不逊色,他的文学成就涉及诗、词、道情、文章等方面,他主张直抒胸臆,“道着民间痛痒”,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生活,其中尤以他的《道情》十首最为闻达。

鲁迅先生曾说:“《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

清雍正七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扬州道情填词十首,以通俗、精炼的语言分叙渔、樵、耕、读、僧、道、丐、艺各行人物生活和历史变迁。这一有说有唱,文彩极佳的曲目流传甚广,二百多年来,江淮各地道情艺人世代传唱,至今不绝,以至扬州道情一度也曾被称为“板桥道情”。

传说
据民间传说,郑板桥到湖北钟祥县探访朋友毛子霞(时任钟祥县令)时,在钟祥写作了道情十首,并首先在汉江之滨的钟祥流传开来。时人谓之“板桥道情”,他自谓之“旧曲翻新调”,唱段也由序、词、尾声三个部分组成。

《板桥道情》

现在最著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扬州清曲《板桥道情》,其词就取自郑板桥所作的《道情十首》中的第一首,经由“扬剧王子”之美誉、全国梅花奖得主李政成唱红。


抽取其中一段歌词: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扬州4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