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七岁的小朋友随口吟了首诗,竟成警世名作,读懂时已中年!

 文化点心铺 2019-08-14

公元1051年,北宋皇佑三年辛卯,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一座普通宅院里,一位儒雅的中年人正在与几位诗友饮酒论诗。谈至高兴处,其中一位朋友突然建议道:“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一首,给大家助助兴呢!”

中年人听后,心想:“既然客人要求,那何不让鲁直试一试呢?也可以借机考考他。",于是他就让仆人叫来了一位小朋友。小朋友满脸稚气,头上还扎着两个小角,进来以后向中年人及客人作了一个揖,便歪着头站在堂下,眨着一双大眼睛打量着众人。

当知道中年人是要他作一首诗后,这位小朋友仍旧站在原地不动,只是把小脑袋略略低了一下,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到底写什么呢?”只见小家伙抿着嘴,眨了几下眼晴,立刻拾起头,向着众人高声吟出了一首诗。

这位中年人就是黄庶,而这位小朋友呢,就是7岁的黄庭坚,后来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这首诗就是《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自幼便聪慧过人,书读了几遍立马就能记住。他的舅舅李常曾说他有千里之才。这首《牧童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此诗饶有理趣,借题发挥,具有很强的警世意味,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7岁的孩童之手,说它是一篇千古名作,一点也不为过。

诗作明白如话,饶有意味,大意是说:远远地,一个牧童骑着牛,悠闲地从村前走过。他坐在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田垄间,风轻轻地吹着,笛声随风飘荡,悠扬动听。想想长安城内那些人,他们用尽心机追名逐利,一点也比不上你这样清闲自在的生活。

和宋代很多诗歌一样,这首诗也重“理”趣。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他坐在牛背上,短笛横吹,在山野间缓缓走过,这场面宛然如一幅田园画。“骑牛”与“吹笛”两词,不仅准确地抓住了牧童的特点,还生动地描摹出了牧童悠闲洒脱的样子。

同时,小诗人还把牧童放在“村”与“垄”的背景之下,使诗作显得“村”味十足,充满了浓郁的乡村色彩。在古代,乡村田园是很多文人逃避世俗,安放心灵的世外桃源。当时的黄庭坚虽然只有7岁,却能够把这种“隐逸遁世”之情表达得如此自然生动,实属难得。

后两句即事论理,将追名逐利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进行对比。在诗人看来,那些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人,费尽心机,过得还不如牧童自在快乐!这种思想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生活层面的一事一时的看法,而是已经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

对于诗句中表达出的人生感悟,很多人或许到了中年才能够看得懂。可是一个7岁的孩童却能够将世事人情看得如此通透,真的让人不得不惊叹黄鲁直的天才。在这一贬一褒之中,作者清高自赏的心态已显露无疑。俗语说“三岁知老”,黄庭坚以后能够在诗坛和政坛做出那样伟大的成就,名垂青史,由此诗来看,此言果真不虚。

如果,我们将这首诗和那些名家的诗放在一起,也不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会想到它是出自一位7岁的孩童之手吗?这首诗虽然明白如话,但是情景交融,事理融合,自然贴切。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一窥黄庭坚的天赋才华,更可以看出他此后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的坚定性格。

读了这首诗以后,对于黄鲁直,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亲爱的读者朋友,对于黄庭坚以及黄庭坚的这首诗,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传播中国古典诗词之美,需要你我的参与!读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哦!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再次,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