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世纪的英国是如何重建货币信用的?(上)

 昵称535749 2019-08-14
至1695 年秋,英国几乎已失去所有商品价值的法定衡量尺度。

1688 年,“光荣革命”在英国爆发,信奉天主教的国王詹姆斯二世倒行逆施,终在民众的强烈反抗中失败,被迫逃亡法国。于是,英国王位由詹姆斯二世信奉新教的长女玛丽公主与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共同执掌。大势之下,国内外支持老国王的“保皇党”人不敢轻举妄动,时局较为稳定。好景不长,1694 年12 月玛丽女王去世,开启了英国内忧外患之端。

500

威廉登陆英国

在英国国内,玛丽女王已不再是“保皇党”人实施颠覆新政府阴谋的障碍。在国际上,新旧教国家正激烈地对垒:英国与荷兰等新教国家组成同盟,与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互相厮杀。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雨飘摇中的英国政府,此时在商业与金融方面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通货膨胀!内忧外患在即,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刻不容缓,英国新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币制改革。

旧币的缺陷

英国打制钱币的历史至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的哥哥)统治时期(1660—1685)已逾13 个世纪之久。

500

中世纪欧洲打制钱币的方法

英国打制钱币的传统方法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从佛罗伦萨引进,具体程序如下:金属先经切割机切割成钱坯,再经锤子打制成圆形,并印上图案。以上全部流程完全凭借工匠的双手与双眼,因此钱币经常会出现形状不规则、超值及不足值的情况。而这种钱币最致命的缺点在于它的边角上没有任何标志,人们可以随意用剪刀将它的边角剪下一些而几乎不影响其币值变化。所以,一枚足值的银币在流转过程中会接连不断地被人损毁。

久而久之,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足值的货币,成为国家的祸患。尽管英国自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1558—1603)便屡次制定高压法律,对损毁钱币者处以极刑,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尽管在统治者眼中,损毁银币对社会危害严重,但在普通人眼中,损毁单个银币的行为所产生的危害微不足道:将一枚半克朗的银币剪去约为一便士的价值之后再转手他人,费时一分钟,而银币的缺陷(不足值)几乎不会被人察觉。因此,普通大众对此犯罪行径并不嫌恶,也从未将其列入如谋杀、纵火、抢劫等罪行之列。民众的这一心态导致治安法官对此类案件屡屡宽大处理,此类犯罪行为也更加猖獗。即便蒙受通货灾难的民众会大声抱怨,但依旧同情每个罪犯——尽管他们的行为造成了英国的货币灾难。

500

中世纪时英国的一种打制钱币

人们疯狂的逐利行为、政府监管的失职导致损毁钱币的犯罪行为日益猖獗。结果,英国市面上的银币严重不足值(参见下页表),面值标着1 先令(当时标准的1 先令银币约等于12 便士,随年份不同会略有波动)的银币实际上有可能等于10 便士、6 便士,甚至4 便士。当时的生活必需品,如鞋子、啤酒和燕麦的价格迅速上涨,商人们为了不损害自己的利益,要求顾客支付旧银币时必须称重,按照银币的实际价值交易。

于是,普通大众备受折磨,因为他们要一边讨好根据银币面值而发放薪水的雇主,另一边则需要应付仅通过称重银币而收钱的卖主。辛勤的劳动人民从雇主那里获得币值为1 先令的金属货币,但当其购买一杯啤酒或一条黑麦面包时,它的价值仅相当于6 便士。

500

作家的生活情形也不容乐观,我们能从英国诗人约翰·屈莱顿致书商汤森的信中得此结论:某次,汤森付给屈莱顿的银币损坏得非常严重以致无法使用,屈莱顿将其全部寄回,并强烈要求以不能被损毁的基尼(英国旧时金币)代替,因为上次汤森支付的50 英镑使屈莱顿损失了30 多先令。这种关于雇主与工人、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争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上述例子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铸造新币以及新问题的产生

500

由于旧币存在种种不足,有人便提出制造新币,他们希望通过不易毁损的新币来解决旧币所引发的问题。

其实,当时英国银币的制作方法已经获得很大的改进,政府在伦敦塔装备了一架机器,它依靠马力运行,几乎完全可以替代人工。由于其形状为标准圆形及其边角皆刻有文字,剪掉其边角便不能识别其币值,此类机器铸币不易被造假者仿造,具有不易毁损的特性,因而被视为欧洲的“最佳”银币。

500

1687 年英国詹姆斯二世时期的钱币正面

然而,看似完美无缺的新币却因其生产缓慢、数量有限,一时无法取代旧币。于是,政府规定新币与旧币共同流通。不足值的旧币与足值的新币在支付时价值等同,导致人们在公众场合对两者一视同仁,私下里却将其区别对待。比如在市场上,买10 先令的商品时,买主以面值10 先令的新币付款和10 先令的旧币付款,在法律上当然都可以,然而收10 先令旧币,可能会使卖主亏损,所以如果买主不事先声明以何种银币(旧币或新币)支付的话,卖主便不会同意达成交易。即便是精明的商人,也常常因为交易中旧币新币的混杂而陷入困惑。

既然旧币的价值等同于新币,为了自身利益,人们大都倾向于使用旧币而非新币付款。例如,某木材商人购买价值100 英镑的木材,他显然乐意使用旧币付款,因为旧币的100 英镑实际价值也许仅仅50 英镑,其余的50 英镑就能落入他自己的腰包;而如果他以100 英镑的新币付款,他便不能通过损毁银币而额外获利。由此观之,劣币驱逐良币之下,足值的新币在英国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然而,如果将新币带出英国,或者将新币重新熔铸后打造成易于毁损的旧币,人们便又能从中获利。

500

1687 年英国詹姆斯二世时期的钱币反面

于是,大量崭新的新币刚一出造币厂,便迅速被人们私自携带出国或者重新回炉,在英国市场上流通的新币数量日益减少,旧币仍然“大行其道”。

总之,铸造新币的举措并未解决旧币带来的问题。损毁银币的犯罪行为仍每时、每地在每个阶层中继续进行,久而久之,英国的通货弊病积重难返。至1695 年秋,英国几乎已失去所有商品价值的法定衡量尺度。人们购买任何东西时都要争论一番,柜台上从早吵到晚;工人与其雇主的争吵如同每个礼拜日的到来一样平常;集市上叫喊声、斥责声、咒骂声不绝于耳。货币的流通十分混乱,所有的贸易、产业即将受到严重打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