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申请顶尖美高只是为了进藤校,那我劝你别去

 棕榈大道 2019-08-14

美国高等教育的代表“藤校”,让无数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理所当然地,顶尖美高也成为了低龄留学家庭竞争的首要目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只要进入顶尖美高就能够顺利进入藤校,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 一、被忽视的藤校录取“潜规则”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近两年来藤校的录取率:

从这张图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近两年的藤校录取率是有所下降的,这意味着无论是顶尖美高学生还是普通美高学生或者是国际生,面临的竞争压力都是巨大的。

但在这组数据背后,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会忽略掉一个重点,那就是:藤校录取并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他们同时要考虑legacy(校友关系)因素。

比如,哈佛大学有近30%的学生是“Legacy Student”,这些学生的父母可能就是哈佛大学的校友,甚至家族中有非常厉害的人物。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仅是通过学术和活动竞争,还有家庭背景的竞争,即便你在顶尖美高,也无法保证能够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更何况,藤校的录取还有一个“10%”的客观条件。

根据College Data的统计,藤校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学校排在前10%以内,这样才有资格被藤校录取。

换句话说,即便你是在顶尖美高,但是不在这10%的行列之内,你和藤校也是无缘的,因为他们看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名气,更重要的是学生本人在学校内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优秀学生凭借接近满分的GPA,托福110+,还有各种出色的活动,进入了顶尖美高,或者是有着“feeder school”(藤校后花园)的优质美高,但是却在申请本科的时候,败给了那些普通美高前10%的孩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鸡头凤尾”的问题。

  • 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顶尖美高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

所以,从近年来藤校录取的结果中我们会发现,其实更多数的孩子是来自排名30-80的美高。

别看这些学校的排名似乎没有那么厉害,但是这些学校也都各有所长,甚至在某些项目或者学术上的竞争力丝毫不输顶尖美高,所以这些孩子同样是经过了非常激烈的竞争才脱颖而出。

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这种段位的学校可以更加如鱼得水。

因为相比起同一批被录取的美国孩子,国内孩子的竞争实力更强,想要保持在年级10%的位置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这样一来,想要申请藤校,几率也是大大增加了。

反过来,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孩子,进了顶尖美高,面临的压力依然是巨大的。

曾经有一名学生小A,凭着自己本身的强劲实力进入了全美排名第八的乔特罗斯玛丽中学,这样的孩子似乎已经注定了有非常光明的未来,然而现实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理想。

因为当一整个学校都是牛娃的时候,想要脱颖而出真的没那么容易,这些孩子不光是GPA或者学术很强,连活动都能“闪瞎人眼”,更别提那些令人仰望的家庭背景。

这种“牛”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努力就可以赢得的。

而且,顶尖美高的压力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压力,小A表示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GPA之上,为了保持GPA在4.0以上已经耗费了他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就难以跟上,更别说和其他牛娃比拼。

虽然小A最终是进了TOP20的大学,但如果他面临的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他也是极有可能进入藤校的。

从小A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顶尖美高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优秀的孩子,甚至有可能给优秀的孩子带来一些压迫。

同样的,优秀的孩子也不一定要在顶尖美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关键是选对适合自己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学校。

  • 三、因材施教:选“对的”学校比选“好的”学校更重要

美国高中上万所,私立美高有3000所,其中又分为宗教学校、非宗教学校、寄宿和走读、男校和女校、混校和单一性别校、军校和艺校等等,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简单概括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

美国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希望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特质,让他们能够多元化发展自我,培养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

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恰好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同时能够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校。

比如美国的天才班,就是为了一群智商超群且与常人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制的一种教育方式,给这些孩子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我、探索自我,挖掘这些孩子的潜能。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让不同的孩子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向,美国的私立高中更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告诉家长排名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因为美国的私立高中,绝大多数都是各有所长,它们是没有办法用同一个标准去评判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极个别教学质量的确让人无法接纳的学校。

曾经有一个同学,被全美顶尖寄宿中学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录取,但她却没有去,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湾区一所很好的走读学校。

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她不想要去一个竞争力太大的学校,她想要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所以放弃了一个令无数学生梦寐以求的机会。

但是最终,这个同学还是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踏进了藤校的大门。

所以说到底,学校并不能真正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我们承认好的学校会给学生提供好的资源,好的氛围环境,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容易忽略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本身好不好和学校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两个问题并不能划等号。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知道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学校比知道孩子要去什么样的学校更重要。

  • 四、想要申请好美高,你需要拥有“长线思维”

小树认为,作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申请到好的学校,甚至是进入顶尖的学校,这个想法当然没有错,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孩子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胜利的可能。

如果想要申请好的美高,希望孩子进入更好的大学,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拥有“长线思维”,甚至是像一个美国人一样去思考和看待问题。

关于“爬藤”这件事情,其实美国的家长并不像国内的家长那么看重孩子是不是能够上藤校,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成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孩子最终能够进入好大学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但在美国家长的眼里,这并不是孩子人生追求的终极意义。

在他们眼中,孩子的成长一是为了成人,成为一个勇敢的善良的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二是为了成才。

一个人只有自身拥有了足够的实力,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才能够成为美国人追捧的“领导者”,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这才符合美国人对于孩子的期待,所以对他们来说,藤校虽然很好,但并不能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因为孩子的价值,由他们自己去定义。

想要进入好的美高,也许我们更需要像美国人那样去思考问题,毕竟我们是把孩子送到别人的国家去体验别人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明白美高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明白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做出对的选择,让孩子拥有最好的发展,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