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你是否见过许多青铜器的说明,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字,看着眼熟,就是读不出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青铜器。如果说瓷器是“火与土的艺术”,那青铜器就是“火与金的艺术”。 ▲国博专辑 第一集 《什么是青铜器?(上)》 提起青铜器,肯定有不少小伙伴脑海里浮现的是锈迹斑斑,看上去“沉默寡言”的方正大鼎,还有时常出现冷僻汉字,简直无法读全的名字。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 商 高10.7厘米 口径6.2厘米 底径7.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嵌绿松石饕餮纹……呃……,对不起打扰了,我走了。 哦还有:觚、觯、簋,觥,罍,卣、甗、鬲、簠、斝、钺。 没有关系,知识需要积累: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内容 觚(gū)、觯(zhì)、觥(gōng)、罍(léi)、卣(yǒu)、 斝(jiǎ) ——酒器 簋(guǐ)、簠(fǔ)——食器 甗(yǎn)、鬲(lì)——炊器 钺(yuè) ——兵器 而且青铜器可不会无趣,而看起来,萌萌的青铜器那可是比比皆是。 ▲青铜觥 周康王时期,1954年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妇好青铜鸮尊 商后期 1976年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雁尊 西周中期 1955年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所以,是时候放下刻板印象,感受这上古时代的不腐之美。 “火与金的艺术” 也许你会疑惑,博物馆里陈列的青铜器,看上去都是黑色、暗绿色,跟金有什么关系? 的确,金子是闪闪发光的。在古代文明中,黄金受到偏爱,往往被认为是上天的珍贵赐予,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 但很遗憾的是在古代中国北方,缺乏大规模埋藏浅、容易开采的天然金矿,只能通过远途贸易或商品交换获得,黄金向来是可望而不可及之物。 于是聪明的中国古人,试着用铜、锡、铅三种金属混合,制造出了青铜器。 青铜器在刚造好的时候,的的确确是金光闪闪,可谓是最早的土豪金啊。 ▲西周 旅父乙觚 通高25.2厘米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家出土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但随着时间流逝,青铜器的外表被空气氧化变黑,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不过,即便不再发光,这种合金也非常难以被腐蚀,历经千年,依然坚硬无比。 真是“青铜恒久远,一尊永流传”啊。 因为黄金稀有难得,所以夏商周时代,尤其是在商周时代,青铜器成为了国家最高力量的象征。 “青铜器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青铜器原来地位这么尊贵? 可是古装电影里,古人不是时常用看上去是青铜的爵喝酒吗? 这是个妥妥的“错觉”。 在古代的日常生活里,人们更有可能使用轻便且造价更低廉的器具来盛酒,例如陶器、漆器,而非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的功能,是礼器,即用于祭祀仪式。在重大祭祀活动中,用来表示对于上天的虔诚和对祖先的尊重。 ▲这才是古代酒杯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一组青铜器当中,鼎的体量往往是最大的。每个时代的器物组合中,鼎也处于核心地位。整个青铜器系统,都围绕着鼎来布局。 所以,当看到历史上楚庄王曾问周王室“九鼎有多重呀?”,若你知道鼎的意义,也就知道了楚庄王对于天下权力的野心。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 当然,青铜器不仅是鼎,根据功能大概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和其他的一些零碎的小件物品。 “青铜界网红”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那些鼎鼎大名的青铜器,相信其中不少,你都曾在历史教科书中见过。 镇国之宝——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后期 1939年出土 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身世坎坷”的子龙鼎。 ▲子龙青铜鼎 商末周初 传20世20年代出土 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 口径80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鼎刻铭文,“有料”的大盂鼎。 ![]() ▲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 清道光年间出土 通高101.9厘米 口径77.8厘米 重153.5千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不要怀疑,我和兄弟子龙鼎真的长得不一样。 每一件青铜器都独有自己的“性格”,或是“重量级选手”,或是“身形”小巧灵活。 各有用途,也各有故事。 在假日博物馆最新上线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辑里,王珊老师会悄悄告诉你,这些国宝的远古秘密。 想见见它们?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就常设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 就在国博二楼中央大厅,不要迷路哦。 识别 或 ![]() |
|
来自: carriehwyp96pm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