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魔营·第七天:何以是毛笔?

 清虚堂 2019-08-14

【魔营播报】

01

上午理论

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毛笔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世界上这么多国家,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所有的族群,他们所使用的是同一种笔——硬笔,唯有我们中华民族,使用的是毛笔 。如果按照前几天我们讲的,汉字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使用毛笔过程 中,发挥了毛笔本身的性能,再加上手腕的先天生理构造,两者合起来生成出汉字。

因为从使用文字的角度来看, 世界上所有的族群用的文字差不多是一样的,叫字母 , 只有我们是汉字。也就是说,用毛笔写汉字,它就构成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一个很内在的东西,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先民选择了毛笔 ?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选择了毛笔, 也可能选择硬物件来写字。硬笔的选择应该是在先,软笔的选择在后,因为软笔需要有一个制作的过程。但不排除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偶然性,就是无意之中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既选择了 硬物件又选择软物件,一个人说拿硬的木头来写字方便很多;一个人认为软的东西好写。软东西写字优势在哪里呢?大家想,硬笔的幅度很窄,而 一支毛笔可以写蝇头小楷,也可以写寻丈大字, 我觉得这是一种可能,就是从实用角度 讲,毛笔写字的幅度更大 。

第二个,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在实用过程中,发现使用这个软物件,有一个窍门 ,也就是说它里面有一个内在价值的东西,有一个方法,你一旦掌握,会发现写字变得轻松自如,速度又快,使得毛笔在日常生活里边的应用来得容易简单。

 从这个角度想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这种书写方式,书法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门槛。就有一批掌握了笔法的人,进行笔法的传承,这就构成了中国书法的这样 一门独特的艺术 。所以我们说书法是讲汉语的,书法是说中国话的,用毛笔才能够产生书法,因为有这个法在。

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软的毛笔 ?因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我们 常说,这是个奇怪的世界, 指的是整个世界 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所不能掌控的存在方式 。如果循着这个思路往前想,整个人类在发展过程 中,其实都是在追寻道,而中国最高深的道 ,一方面 超越了日常生活,同时它又内化在日常生活里,两者并行不悖 。 

道是万物的本源, 是万物的依据, 是通达万物的通道。如果你还理解不了,那怎么办呢?老子说,“上善若水” ,说如果你还搞不清楚, 就以水为师,向水学习,差不多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水为什么能够像道一样?因为水在这个世界里 ,有无限的可能性 ,它是世界上最柔的东西,又能够攻坚莫若于水,吻合中国文化, 或者说中国人受文化的影响,就养成了中国人是一种隐忍的性格,是有一个随顺的性格。 

如果书写要载道的话,拿硬笔行不行?所以拿毛制作出来的毛笔,是能够载道的。 

02

下午示范


方笔里面 ,一种带发笔动作,因为毛笔还没有完全打开,陆柬之的《文赋》 属于这一种。有一种是不带发笔的,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毛笔侧着直接落下来,出来就是它。这是侧落、侧入之间的区别。

不是融汇百家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是找到了这种书写方式,只要把毛笔打开,就这样去写,所有的笔画都出来了,差不多都是以定点的形式来做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的王羲之的方法,其实包含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侧入,一种是侧落,这两种方式在王羲之的字帖里 都有充分的体现。第二种方式好像更简单,王羲之手札,信手挥洒的差不多都是侧落的,之后这种笔法逐渐失传,信手挥洒的感觉慢慢丢掉了。 

 运用这种用笔方式,我之前曾经讲过一句话:王羲之没有写大楷,欧阳询帮他写了;王羲之没写大草,张旭帮他写了;王羲之没有写篆书,赵之谦帮他写了。这就是王羲之在若干个时代的不停外化。

03

晚上作业

作业:通临《九成宫醴泉铭》。

【我在魔营】

01

观察日记

【观察员  陈安源不知不觉,魔营开营一周了。细心的小伙伴们注意到,“魔头”于钟华老师在魔营上理论课与示范课间隙有个把小时,总是急匆匆溜出教室。于老师去哪儿了呢?

喝咖啡?回家做家务?抑或约会!

今天下午于老师无意间透露了答案:写书!应出版社之约,下半年他要出版数本书法理论专著!

于钟华老师下半年新书预告,是不是很期待呀?

表面上,大家都觉得于老师早已功成名就,很少有人知道他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于老师曾在课堂上给学员们讲述他之前的努力和困窘。初到杭州求学不久,只有一间租来的房子,房间一半的空间都被练字的纸占据。困了累了躺在纸堆里就睡了,醒来后继续写!

对于这样高强度的集训,不少局外人可能早已望而却步。甚至有人发出既便取得魔营“真经'但以损害身体健康值不值得的疑惑。

鞋子合不合脚也许只有自己知道。一位营友昨晚告诉我,已经通知儿子后天从山东来杭州,切身感受魔营。营外呢,依然有人四处打听如何参加魔营,还有人因参加不了而耿耿于怀。

对于这一周的集训,我的感受是:学习了多少干货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知道了人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潜力!之前,我自学书法三四年,完全是养生式学习,一年还用不完一刀毛边纸。这样,成功当然就遥遥无期!作家吴晓波说过:每一件与众不同的好东西,都以无与伦比的勤奋为前提。要么是汗,要么是血,要么是大把大把的好时光。

现在,我们来到魔营和于钟华老师在一起,就是选择自我提升。你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超越昨天的自己。

下午休息时间,于老师带着魔营学员逛书店

02

学习心得

 魔营第二天见闻录

 王盟博

蛤蟆跑了,该欢腾的是知了,决不是霏霏淫雨下奔走的行人。作业还没完,钟繇师承于谁,传承与谁,如何用笔?我记得《贺捷表》足足十三行。从前一天到现在,我装模作样在研究钟繇如何写。大彻大悟了吗?也许吧,写小了。不再是墨团,扭曲且带有些许顽强与不服。我觉得我很成功,我做到了一件总不愿去面对的事。我觉得我很失败,我没有像锥画沙、屋漏痕那样诱人的顿悟,甚至越写越进去,越绕越糊涂。不想写了。

自然的手,无意识的手,道理很简单,于老师嚼碎了,这手没长在我身上。席勒的素描,那玄学一般帕金森的线质,幼儿园一般的上色方式。亦可能这就是古拙朴素吧。毕加索晚年堪比精神病院里奇思妙想一等奖的绘画杰作,可有人说那不是返璞归真。

我喝了口红牛,远没有在美国时的大瓶装来的劲大,不过足够冲散这些多余的遐想。钟繇怎么写字?我觉得钟繇活一辈子也没有总结过自己如何写字。可我知道,他也是指肚夹笔,绝不是拿嘴叼着。脱离本质的表象往往那么引人迷茫,引人故作深沉,引人尔虞我诈,引人阿谀奉承。我很反感,也很想发笑。这笔法难的太简单了,简单的太难了。道法自然,看似难以理解,又根本无需多想。

艺术艺术,于老师总说艺高于术,我不以为然。我以为艺术本就缺一不可。艺是认知境界,术是实际能力。钟繇之所以为钟繇,于钟华之所以为于钟华,是因为术配得上艺。席勒与毕加索或许与王羲之一样,早已经超脱于这个境界,大巧早已成拙。他们追求的是超脱于艺的可能性,而不是超脱于术的顶峰。艺的境界只是那个不可缺的一,余下万千法门,皆是术的大成。先写吧。

体验从“魔”成“佛”的历程

尚利萍

进于老师的书法魔营,体验从“魔”成“佛”的历程,一直是我几年来的梦想。期间,也参加了浙大的书法高研班、于老师的大草班,学习气氛也很浓厚,学习压力不可谓不大,但总想挑战一下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在现在这个年龄。今年,事从人意,侥幸成为魔鬼训练营的一员。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有些激动,又有些不安,不知能否训练过后,“入魔成佛”?

开课伊始,学习强度之大还是超出了想象。正如新兵入伍,想成为合格的兵员,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就是胜利,我鼓励自己。于老师常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既然热爱书法、敬仰书家,只有牢记这个初心,砥砺前行了。

魏晋尚清谈,笔法达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的古典书法,我想这就是源头了。溯源寻本,一朝顿悟,这需要十六天的魔鬼式训练,也离不开教头的醍醐灌顶吧!

环顾周围,有令人羡慕的年少学子,也有如我一样的年长书法爱好者。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感到了光阴飞逝,时间的吝啬。然书法学习是终生之事,既欣于所遇,终不情随事迁。弃功利之心,方能漫步前行,求得至真,完善自我。我觉得也许魔营如炼狱,大火炼真文;更希望如黄浦,走出一众英才。

课上巨大的信息量,课下魔鬼般的强化训练,一句话,2019年的魏晋笔法研究 ,值得上!

感受笔尖

 阮旭华

于老师说,学书法的人要对笔尖极其敏感。笔尖要能够立得起来,并且用得上力。

这两天我们一直不停在写。从钟繇小楷,到二王小楷,再到智永《千字文》。这种笔尖立起来的感觉我一直抓不住。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犹如段誉的六脉神剑,完全不受控,很是苦恼。

和同桌交流,他说他也是刚刚顿悟。我问他怎么开悟的,他说被人点了一下“享受笔尖划过纸面的感觉,要享受”。我突然想起于老师说的“用眼睛盯着笔尖,感受它划过纸面”。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笔尖上,而不是字上,突然就抓住那种划纸的感觉了。顿悟笔尖“如锥画沙”让我很兴奋,真是一日有一日之精进,这是我到魔营感受最深的。

当天晚上的作业是通临智永《千字文》(关中)。999个字,我临了将近七个小时。一开始还一笔一画写,到后面手也疼、脚也肿,坐不住了,只好龙飞凤舞,不知所写。只知道手机械地运动着。心里还在嘀咕,这样的没有质量的练习有用吗?

第二天,当再次拿起毛笔时,发现那种笔尖立起来的感觉已完全不用刻意,眼睛也不用再盯着笔尖了,完全无意识就能让笔尖立起来。这或许就是一晚上拿着笔龙飞凤舞的结果吧,开始佩服于老师的魔鬼训练法。

于老师说,毛笔要用到如“长锥界石,利钻镂金”。用笔有五个阶段“尖、锋、利、藏、忘”。

尖,是要能感受到笔尖。

锋,是笔尖要能用上力。

利,要能做到如刀片般锋利,划破纸。

藏,笔画太锋利后会伤人,这时要做到善于藏,不要锋芒毕露。

忘,最后做到忘记。忘记锋、忘记藏,忘记所有刻意行为,做到无为书写。

于老师希望我们通过这几天的训练,能先做到第三个阶段“利”,之后的“藏和忘”则是一生的修为。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